太阳东升,我来到江苏南京玄武区太平门内的九华山,踩着石阶一步步往上走,便进入旅游区。鸟儿在树丛里叽叽喳喳跳来跳去,松柏枝叶间缠着雾气,远处传来古寺的钟声,像是从很古老的时候飘过来的。这里虽然没有安徽九华山磅礴气势,但那份灵动的秀气,就像在游人眼前慢慢摊开的水墨画。
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七层高的三藏塔,当地人管它叫“六角塔”。塔基青石上刻有唐代高僧玄奘画像和西行取经的线路。塔下埋藏的玄奘顶骨,与原来的“西行取经图”珠联璧合,使三藏塔更显佛家之道。在这里,建塔纪念玄奘,亦是一种历史的印证。当年,精通经律论三藏的玄奘,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毅然西行求法,学习佛教经典,将古印度的佛教典籍带回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他在那烂陀寺学习期间,与印度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理论和知识。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西行途中的见闻,为后人了解当时西域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历史变迁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此外,他还将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给古印度。玄奘法师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对佛教的虔诚与执着,使他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自儿时读《西游记》起,我便对玄奘师徒四人西去取经的曲折人生心生感慨,甚至为他们所经历的磨难感到愤愤不平。然而,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的决心,却深深打动了我。
朝林间进发,山脚耸立着地藏王殿,香烟缭绕,国泰民安。殿前的古松苍劲挺拔,枝叶如伞,遮天蔽日,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净土。驻足殿前,视野开阔,遥望天空一片蔚蓝,云湖苍茫,鸟语花香。一阵山风拂过,从玄奘寺传来清脆的叮当声,仿佛将人带入唐僧当年西行之路的遥远回忆。而在高处的六和亭,亭上悬挂一副对联:“日顺月顺星顺天顺地顺人顺物物吉顺,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事事祥和。”亭内有一口高约三米的铜钟,精铜铸成,雕刻着精美的龙凤呈祥图案。每逢节日,南京都有撞钟习俗,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六朝古都的上空,象征着幸福与祥和。仰望天际,云卷云舒;俯视大地,万物生灵涂炭,心中却一片宁静平和,身心仿佛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与放松。抬头间,发现这里还开辟了一些新奇刺激的极限运动项目,如攀岩场,旁边配套有网球场、游乐场,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沿着小径前行,脚下的落叶发出轻微的脆响,仿佛在提醒着行人,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亲密对话。山间的空气清新而湿润,深吸一口,仿佛能将心中的尘埃尽数洗去,只留下一片澄明与宁静。微风拂过,松针轻颤,发出沙沙的声响,似在低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殿后的山径蜿蜒而上,两旁野花点缀,清香扑鼻,偶尔有几声鸟鸣从林间传来,清脆悦耳,仿佛在为这宁静的山林增添一丝生机。
秀色的山顶有塔,山畔有湖,山下有城,景致宛如九华。驻足崖台,北可观赏玄武湖,湖面泛起粼粼波光,仿佛无数碎银洒落水中。秦淮河上,两岸风光如画;东可眺望紫金山,巍峨山嵴,清晰可见,宛如一幅水墨丹青;西南可俯瞰南京城区,城区的喧嚣在此刻化作一片宁静,唯有鸟鸣与风声交织,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城的千年故事。站在此处,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心随景动,景随心生。山川湖城,皆成画卷;一塔一湖,一城一山,无不令人流连忘返。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感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唯有静心方能领略其深邃与辽阔。
枯叶在脚下轻响,似在低吟岁月的密语。野花沾着晨露摇曳,松针沙沙应和着流云的私语。此刻方知,玄奘的“精神”从不在经卷之外——它是孤峰上倔强生长的松柏,是石缝间渗落的清泉,是天地大美中永恒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