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城附近通常都有皇陵和陪葬墓群。那些皇帝陵墓修得可真讲究,光是看建筑手艺,就能知道古人有多聪明,简直像用石头写成的历史书。不过南京这地方,虽然以前风光过,后来可没少遭罪。仗打得没完没了,好多老物件就在兵荒马乱里毁了,现在只能看见些破破烂烂的痕迹,跟伤疤似的。
乙酉年初冬,在一个霜风凄紧的日子,我踏入南京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一条神道,仿若时光的隧道,静谧地直通陵园深处,神道两旁分立着十二对石兽,依次为威风凛凛的狮子、神秘庄严的獬豸、沉稳坚毅的骆驼、雍容大气的象、祥瑞灵动的麒麟、矫健俊逸的马,共六种。每一尊石兽皆雕刻得精美绝伦,仿若被赋予了生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从沉睡中苏醒,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蹲座的石兽总计24只,其中骆驼与大象尤为雄壮,宛如岁月的守护者,静默地屹立在神道两旁。除了这些石兽,还有石人四对,文臣武将各占半数。石像造型浑厚古朴,气质凝神洗练,周身散发着一种独特而庄重的气派,宛如历史的使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让人不禁沉浸在这穿越时空的悠悠古韵中。
暖阳倾洒神道,习习和风轻柔拂过,路旁古树名木,枝叶交织,葱郁成一片生命的绿海。前行,一座巍峨建筑渐渐映入眼帘,那便是明孝陵大金门。整个建筑,黄瓦重檐,朱红墙垣,散发着庄严肃穆的非凡气势。在这凝重而深沉的氛围中,自然的生机与灵动悄然渗透,阳光在枝叶间跳跃,微风轻摇着草木,为这份庄重添了几分活泼与多姿。站立于此,仿若时光都放缓了脚步,只觉身心沉浸在这宁静而美妙的意境里,满心皆是心旷神怡之感,仿若与天地间的诗意悄然相融。
主殿遗址旁边建有精巧小房,清晰地可以看到散落在地上的石雕,这是朱元璋留给自己、也是留给南京乃至中国的一笔最大的财产。通向陵墓的路两边,展示有朱元璋政治生涯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资料,道出了一代君王曲折坎坷的人生。在游览图上标注了关于陵墓的建筑图案,了解到明孝陵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整个陵园建筑才告结束,前后历时32年,动用10万军工。遗憾的是,此陵墓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
过棂星门向东北,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眼前的古建筑群,使我联想到古代城市防御的城门,重檐歇山式建筑、黄琉璃瓦顶和朱红的柱子和门窗,鲜艳庄重。城门与城楼之间通过城墙相连,形成了坚固的屏障,能够有效抵御外敌的入侵。城门通常设在城墙的高处,易于防守,同时城门内部拉门的设计增加了敌军入侵的难度。城门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体现,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团结。
来了总是要看的。去看陵墓须走过一个石洞,石洞拱门高大宏观,犹如一个通往天堂的石洞。走在石洞的拱门中说话,回音不断,仿佛听到了朱元璋当年在战场上的咆哮如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朱元璋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以一种顽强而不屈的精神面对着时代挑战,最终他成功了。或许,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修建这座帝王墓,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征战无数,一生追求梦想和奋斗有关联。
出洞门,立身于拱门城墙上,眼前的遗址广场,一片荒芜的残垣断壁,恰似刚历经战火洗礼的古战场。那一块块坚硬的石头,宛如往昔英勇奋战、如今却已轰然倒下的无畏战士,静静卧于大地,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雄浑与悲壮。不禁让人感慨,当我们在生活的迷雾中迷失,不知明日之路该如何前行时,不妨来此,看看这些岁月尘封的坟墓。或许,这便是上天以独特方式馈赠的启示之礼。
沿着被古老城墙环绕的墓道徐行,陵寝之地弥漫着寂静,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愈往深处走去,树木郁郁葱葱,枝叶交织,仿佛踏入了一片幽邃而凄婉的灵魂栖息之所。置身其间,内心渐渐沉静,当心灵被阴霾笼罩、情绪低落时,不妨抽暇来这墓地走走。在这里,你会惊觉,曾有多少被世人奉为能改天换地、拯救苍生的豪杰,如今皆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岁月的车轮并未因此停歇,社会依旧坚定不移地朝着前方滚滚迈进。
回首往昔,朝代更迭,纷争不断,人事犹如沧海桑田,变幻莫测。历经世纪风雨的无情冲刷,皇陵遗迹却依旧静静伫立,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平凡的人,亦有铸就惊天伟业的可能,关键在于心中是否怀有凌云之志,更在于能否精准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恰似墓主朱元璋,他出身平凡,却凭借着一腔不甘平庸的热血与非凡的智慧勇气,在历史的舞台书写了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