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旗戏鼓溪南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诗句宛如一幅笔触细腻精妙的工笔画,将往昔溪南那令人心醉神迷的繁华盛景徐徐铺展。溪边,人影绰约,笑语欢声在微风中悠悠飘荡,屋舍错落有致,于烟霞氤氲间若隐若现,仿若尘世仙境。这般景致,生动而鲜活,撩拨着人的心弦,心驰神往,让人沉醉在那旧时光的绮丽画卷里。
丁亥年初春,一个闲适的周末,我怀揣着对历史的向往,踏入浙江奉化溪口的民国大杂院,一场跨越漫漫岁月的心灵绮梦,于无声处悄然拉开帷幕。
过剡溪桥,抬眸远眺,民国大杂院仿若一位遗世独立的佳人,背倚笔架山,偎傍青龙山,与蒋氏故居(丰镐房)隔溪遥遥相对。其以徽派院落建筑风格为底蕴,宛如一幅缓缓铺展的水墨丹青,默默倾诉着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而非“来达到保护传承民间传统文化”这般刻板之语所能道尽。
跨过高高的石门槛,踏入这充满故事的院子。一号展区门两旁,两尊石鼓宛如忠诚的卫士静静伫立。一尊鼓上,雕刻着象征财气的狮子,那雄狮威风凛凛,仿佛带着祥瑞之气扑面而来;另一尊鼓上,刻有象征地位的腾龙,巨龙欲腾空而起,彰显着曾经这是大户人家的显赫豪宅,而不是简单的“是个大户人家的豪宅”。向左前方望去,民国时期的各式竹器琳琅满目,宛如岁月的宝藏。竹篮、米筛、灰筛、背筛、鸭笼、斗笠、谷篓等,每一件都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烟火日常。那专门照料婴幼儿用的婴儿车和圆木桶,木桶呈优雅的喇叭形,宛如一朵盛开的喇叭花,有着防止婴幼儿在戏耍时侧倒的贴心功用。
陈旧古朴的居室,卧床、柜橱、桌椅、梳妆台等家什静静摆放,仿佛在等待着旧时光的主人归来。那张龙凤床,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散发着显赫地位的气息,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而那半张圆木桌,更是承载着独特的故事。据了解,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名门俸禄的老爷出门在外,家里只允许在半张桌上供餐,唯有等老爷归来,才会搬出另半张木桌,阖家共用。这一习俗,在象征合家团圆的同时,更饱含着对长辈深深的尊敬,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
其它几个展厅,皮影戏、木偶戏和民间斗鸡、斗狗项目,宛如时光的万花筒,让人沉浸其中,寻味那远去的民俗风情,令游人不禁为之兴奋叫绝。
在七号演艺厅,苏杭美女的旗袍走秀,恰似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画,展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夜上海舞女的辛酸歌喉,仿佛带着旧时光的沧桑与无奈,悠悠飘荡在空气中。天涯歌妓的缠绵舞影,如梦如幻,让人仿佛穿越到了旧时繁华又略带忧伤的上海滩。我痴迷于旗袍秀,它宛如一首优美的诗篇,展现出的是中华女性独有的魅力。我不禁佩服旗袍设计者,他们宛如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巧妙结合女子的身体曲线美,通过收腰、收省等精妙手法,突出胸、腰、臀,将女性的窈窕多姿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深刻的审美心理,强调优雅、娴静和含蓄内敛。如此美妙绝伦的服装,难怪中华民国政府曾颁布过《服制条例》,规定旗袍为女子服饰,而非简单的“穿衣服”。在现代社会,旗袍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宛如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在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同时,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也因此成为国际时尚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思绪在展厅中飘荡,我看到了那双三寸金莲小鞋,宛如一段痛苦历史的见证者,让人感受到当时妇女缠绕脚时的锥心之痛。眼前的鞋子,打开了奶奶讲述缠足过程的记忆之门。在奶奶五岁时,便被母亲用长长的布带,如同无情的枷锁一般,紧紧包裹双脚,试图使其形成莲花瓣的形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脚的大小变化,缠足的力度也有所不同。如果脚板和脚趾被束缚到三寸大小被称为金莲,四寸被称为银莲,五寸被称为铁莲。缠足习俗,不仅是对女性身体的极端禁锢,更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公。如今,虽然这段历史已渐渐远去,成为泛黄的记忆,但它留给后人的,是一段观念革新和思想解放的漫长而艰辛的旅程。
踏入满屋乡愁的农耕厅,民国时代的民间传统生产工具静静陈列,宛如岁月的化石。木播种机、木耙、渔网、木船、木犁、稻桶、稻耙、贮谷桶等,每一件都像是一位位沉默的老者,诉说着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
室外,民间打铁、打年糕、造纸、酿酒、榨油、射箭等传统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仿佛一幅生动的民俗生活画卷。只要游人愿意,便可亲身体验这古老的技艺,感受历史的温度。
穿行在以传统三百六十行、三教九流、五行八卦、民间作坊为主线的杂院,仿佛经历了一场时光的轮回。听着悠悠的民俗歌,赏着独特的民国风情,感受着中国传统的深厚文化,仿佛穿越时空,真切地来到了爷爷奶奶辈的现实生活中。若你也想了解民国文化,不妨来民国大杂院一游,开启一场属于自己的时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