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常言:“南京代表性的景点很多,中山陵作为见证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心路历程的不二之选,定要前往看看,即便让你看上百遍,也不会心生厌烦,只因每一次游历皆会衍生出别样的感悟。”我深切领会到这句话的深厚意蕴,遂怀着崇敬与自豪之情,于乙酉年初冬,初来江苏南京工作的首个周末,《现代快报》的领导安排超刚陪伴我踏上中山陵的旅程。
通往陵园的大道两旁,法国梧桐林立,人行其间,仿若漫步在前人的创业征途,传承着一种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所不同的是,先人已开拓出一条光明坦途,为后人的创业筑牢了根基。据说,这些法国梧桐是宋庆龄女士当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特意从法租界购置树苗栽种于此。如今,小树苗已茁壮成长为参天巨木,静静见证着宋女士与孙先生那深沉而炽热的爱情。
穿过梧桐长廊,抵达墓道广场,一条通往陵墓的阶梯,笔挺陡峭,如同一道直线,径直伸向陵墓。然而,只要迈出步伐,便不觉疲惫。每踏上一级台阶,都会舒缓一下紧绷的肌肉,待攀登了数十级台阶后,惊喜地发现上方有一处可供稍作休憩的大平台。当登上第五个平台时,方才那畏缩的心理压力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索。设计者独具匠心,将392级石阶巧妙地分成十个平台,使得游人在攀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将这精妙设计与人生的心路历程相互交融。
一座三门冲天式花岗岩博爱坊映入眼帘,中间横楣上刻有“博爱”两个镏金大字,是孙中山先生的亲笔手书。牌坊,设三个拱门,装有对开镂花铜门,完美融合了中外建筑的独特特色,堪称中西合璧的文化交流瑰宝。
悬挂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厅堂里,摆放着身着中山装、神情威严的孙中山坐像。古代,“天下为公”的理念,要求以天子为代表的公权力运行,必须以服务天下苍生为首要使命,充分体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强调选贤任能、讲信修睦,倡导社会公平与和谐,彰显着儒家思想中的仁义价值,期望借助礼治秩序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这一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有力地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元交融。即便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选贤任能、倡导公德等诸多方面均有体现。
庄重肃穆的陵门,两侧石狮威严。陵门之后,碑亭正中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二十四个镏金颜体大字,出自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之手。据悉,当年丧事筹备处,认为孙先生的思想与业绩难以用文字全然概括,故而决定不撰写碑文。
怀着凝重的心情步入墓室,正中是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孙中山先生卧像,先生遗体便安放在这圆形石圹之中。墓顶呈半球形,上方印着国民党的党旗。整座陵墓宛如一口肃穆的警钟,寓意着后人切莫忘记为祖国贡献力量。站在卧像前,我深感自己的一举一动都需格外得体,步伐要轻盈,生怕惊扰了先生。看来先生着实太过劳累,需要好好地安息。作为前来瞻仰他的后人,我想这便是我唯一能表达对他无限敬意的方式。
用心用情游中山陵,仿若开启一扇智慧之门。人于天地间,恰似白驹过隙,转瞬即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句箴言依旧振聋发聩,时刻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