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7/05
分享

乌尤寺风光独好

山色韵流芳,清姿巴蜀藏。寺院,自古是文人雅士心驰神往的去处,他们不仅喜欢周边的山水,更倾心于远离红尘的静谧氛围,加之有博学多才的僧人相伴,岂不快哉?四川乐山市东岸的乌尤寺,便是这样一个地方。

庚寅年金秋,我自濠上大桥前行,桥两端各有一座大小八角亭,过桥便踏入乌尤山。乌尤山又称离堆,因其山体与原山相离而得名。相传,当年未建濠上桥时,欲登此寺,唯有乘舟渡江,故有“难得一见”之美誉。路旁,林木葱茏,绿荫掩映下散布着空洞的崖墓,山林深处,乌尤寺巍然矗立。

驻足寺门,徽派民居风格的红色防火墙,墙顶为三级对称砖砌屋檐,墙面竖排“青衣别岛”四个白字,门楣正中横排“乌尤寺”三个金黄大字。门两侧悬挂一副楹联:“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云涛堆。”紧挨大门两侧,另有一副楹联:“古寺却回秦沫水,慈云常护汉青衣。”文字镶嵌于墙内,字体各异。山门外侧上端,横排镶嵌两块匾额,右书“慈云”,左书“法雨”。

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像,后为韦驮像,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殿外,分立八角双檐的钟亭与鼓亭,亭外壁镌刻赵熙所书《般若心经》,书法精湛,堪称极品。寺院遍布名人题刻,其中,就有近现代名家如赵熙、马一浮、何绍基、赵朴初等皆墨宝。而蜀中名士赵熙所书最多,声名最著。赵熙乃清末进士、御史,近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词人,民国时隐居荣县,与乌尤寺传度大师交情深厚,其弟子遍能大师亦常驻寺中,留下众多诗文书法真迹。这些诗文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哲学思考与审美追求,宛如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亦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书法家在创作诗文时,既要展现文字之美,又需借助笔墨传达文字的韵味与意境。诗文与书法交融,意境与情感在书法作品中得以直观展现;书法家将诗文中的意境与情感融入笔墨,使书法作品成为诗文精神的视觉化呈现,令诗文与书法浑然一体。

大雄宝殿,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门窗壁板上雕刻着花卉图案。殿中,供奉香樟木精雕而成的释迦牟尼、文殊和普贤三尊佛像,佛像全身贴金,衣纹流畅,神态慈祥肃穆。宝殿,右侧为观音殿,左侧为罗汉殿,僧房则隐于殿后的万竹丛中。僧房不仅是和尚们的居所,更是他们日常修行与布道的重要场所。在此,和尚们静心打坐、研读佛经、冥想修行,同时也在此接待信徒,讲经布道,传播佛教的价值观与教义。

大雄宝殿后的如来殿,供奉五尊如来佛像,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称五方五佛。佛像庄严肃穆,眉目间透出慈悲与智慧,仿佛默默守护着这片灵山净土。两旁,二十四尊护法天神木雕像与十八罗汉泥塑像,表情动作风趣幽默。护法天神威武凛然,手持法器,目光如炬;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或沉思、或微笑、或怒目,仿佛在演绎人间百态。整个殿堂既庄严又灵动。

如来殿门上方,两个斜撑枋,一个雕有过江的船与乌尤寺的山门,一个雕有大佛与凌云山,玲珑剔透,细腻耐品。寺院,西面的尔雅台,右侧临江绝壁上凿有“中流砥柱”四字,字径五米,为明嘉靖乐山人彭汝实所书。《尔雅》乃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宋代文学家苏辙在《初发嘉州》诗中写道:“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辨鱼虫,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诗中提及郭舍人长年勤奋写作,洗砚的残墨竟染黑了江水,染黑了鱼头。

经听涛轩至山顶花园,最高处有一座八角亭,据说此亭取义于“风景这边独好”,故得名独好亭。独好亭又名景云亭,语出“内景秀美,景星庆云”之意。亭柱上悬挂一副楹联:“万象凌空乌尤胜处;三处环翠海上蓬莱。”生动描绘了乌尤山的秀丽景色。四面环水,一寺兀立。倚重三江,别有洞天。最能让人静心思考的地方,莫过于这隐于山林间的寺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