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7/26
分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于岁月长河中,七十二烈士之英魂,浩然正气耀广州,似永不熄灭的火炬,以炽热与光明照亮历史的漫漫征途。

2003年8月的温婉中旬,我来到广州先烈中路,一座仿凯旋门式的三拱牌坊从岁月深处走来,上面“浩气长存”四个大字,是孙中山先生所题。

穿过牌坊,沿宽阔的墓道拾级,翠柏与古榕交织,郁郁葱葱,黄花池、四方池、龙柱,以及石拱桥等景致,宛如历史的棋子,错落分列于墓道两侧,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园内山冈,石砌的围栏被铁链栏杆环绕守护,栏杆簇拥中,便是那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墓冢。墓冢内,一座墓亭安然静立,亭顶仿若悠悠悬钟,似将英烈的事迹传遍四方。亭内,一块墓碑毅然挺立,上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十字,笔锋间满是历史的凝重。

墓碑亭后的纪功坊,由七十二块花岗石精心砌成金字塔形的建筑,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坊额之上,章太炎先生所书“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在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坊顶之上,一尊高擎火炬的石雕女神像傲然矗立,在庄严雄伟的革命烈士雕像的深情衬托下,既有中国传统建筑那独有的古朴韵味,又兼具西方古典建筑的典雅风格,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纪功坊后,一块雄浑巨碑详尽地记载着黄花岗起义那惊心动魄的经过,以及烈士墓园修建的点滴历程。碑的阴面,就义烈士的名单静静铭刻,其上清晰地镌刻着七十二位烈士的英名。这些英勇无畏的烈士,曾紧紧追随着孙中山先生,怀揣着炽热的理想,只为推翻清政府那腐朽不堪的统治,然而,却不幸惨遭清政府的残酷杀害。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丰碑。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才18岁。

墓道旁边,那些“自由之魂”“自由不死”“七十二烈士千古”“精神不死”“崇拜英雄”等词语。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自由之魂象征着对自由的追求和心灵的解放。在中华文化中,自由之魂代表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精神从古代的刑天、老子等人物身上体现出来。刑天为了自由而战,老子的《道德经》则倡导自由的环境和自然的生活方式‌。而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外在的解脱,更是内心的超越和从容。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颗自由的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定位,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并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忘精神的滋养‌。

墓碑侧边,一方柱墓碑正面刻“潘达微先生之墓”,背面刻潘达微自述。左右两面皆为碑文。主墓东侧为邓仲元墓园,他是辛亥革命的名将,积极参加讨袁及反对军阀的斗争,功绩卓著。此外,还有与孙中山先生并肩作战的“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之墓,也埋葬在主墓旁边。回望历史,辛亥革命爆发意味着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同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使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难以维持稳定的统治。

园区,翠柏夹道,枝繁叶茂,庄严雄伟的墓碑气魄,让人想到1911年3月29日黄花岗起义爆发。以黄兴等革命同志围攻督署事败后,文友闻之,在狱中连声哀叹“同胞可怜、同胞可怜……”,狱卒闻之应曰“是诚可谓不畏死者也!”第二天,遂被斩于监狱门外。烈士陈文友、严确廷遗骸和“三·二九”死难烈士一同堆放于咨议局门前,后由潘达微收葬于黄花岗。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直到1919年,审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为56人;1922年,审定第二批为16人;1932年,审定陈文友等烈士13人,另立一碑,碑文为胡汉民所书。

历史宛如一面澄澈的明镜,静静映照岁月的沧桑。当我们怀着崇敬之心,踏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一种深沉而庄重的情感在心底悄然蔓延。当年那些毅然投身革命的先驱们,他们纯粹而炽热的初心,便是为了让后世的人能在安宁祥和中,悠然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永恒的丰碑,让后人在瞻仰凭吊时,不禁为这份伟大的牺牲精神而动容,心中满是对先辈的敬仰与追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