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初夏,我自浙江余姚启程,乘车奔赴奉化腹地的四明山。车沿蜿蜒的路前行,路旁绿草似一片柔软的绒毯向远方延展,潺潺流水仿若奏响自然的乐章。漫山遍野,红枫、五针松等花木,堆锦叠秀,将整个山野装点得瑰丽多姿,似散落人间的繁星。游人,或沉醉于这如画美景,轻声吟唱;或举起相机,定格这一瞬间的美好回忆。
一路山峰,连绵起伏,山崖巨石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近千种植物在此汇聚,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植物王国。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似一片绿色的海洋;柳杉长廊,修长静谧;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金钱松林高大挺拔,守护着这片山林;柏木林,庄严肃穆;黄山松林,松涛阵阵;红枫林,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在绿树丛中格外夺目。鸟儿在林间穿梭,鸣叫声此起彼伏,为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在这里,鲜艳的枫叶,夺目热烈,红枫恰似革命期间烈士们流淌的鲜血,承载着革命的热忱与牺牲精神,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更寓意着无尽的思念与回忆。人们常将枫叶赠予朋友,借此传递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让这份情感在枫叶的脉络中延续。而我,忍不住捧起一把枫叶,感受它那细腻的纹理和炽热的温度。忽然,一只只翩翩起舞的枫叶,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带着一种别样的凄美。
山路悠长,一条盘旋的山道绕着山体,兜兜转转。一处空旷地,散落着几户人家,房前屋后,遍植树木花草,繁花似锦。田间茶园,齐整有序,散发着淡淡的茶香。若不是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真会让人误以为村里无人居住。我喜欢那屋上升起的炊烟,宛如农家人灶台上开出的一朵温暖之花,在微风中摇曳。有了这朵花的绽放,生活便有了融融暖意,生命也充满了无限希望。对游子而言,炊烟无疑是家的象征,是心中最柔软的牵挂。每当看到炊烟,思绪便会飘回故乡,想起故乡的温暖、亲人的关怀。这种深深的情感,已成为一种强烈的乡愁符号,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始终萦绕心头。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但炊烟始终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时代的更迭,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终究来到山间的梁弄村。当年,抗日武装部队来到此地,一眼发现这里地势险要,进可掌控浙东大片平原,退可辗转于八百里巍巍四明山,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绝佳之地。于是,抗日武装部队在此安营扎寨,创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从此成为了革命的热土,承载着无数英勇的故事,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越往上山,势愈发陡峭,180度的急转弯和爬坡接连不断,让人的心随之紧紧揪起,不禁为司机捏一把冷汗。陡峭的地势造就了众多的溪涧瀑潭,潭水碧绿如翡翠,潭中卵石圆润,游鱼灵动。在这里,可观日出喷薄而出,霞光万丈;可眺晚霞绚丽多彩,仿若置身云海蜃楼中。再看山中,山峦百舸竞渡于云海之上,蔚为壮观。每一处转角,每一次抬眸,皆是大自然馈赠的惊喜。
建在山顶上的纪念碑由花岗岩砌成,上下石阶分五层共219级,每一级石阶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登上石阶基部,两根大方柱赫然挺立,柱上镌刻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毛泽东的手书,彰显着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纪念碑后面,建有休息长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缅怀先烈、休憩沉思的场所。
感怀着历史,我登上纪念碑平台,黛色波涛,四明湖畔,湖水似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树;四周,青山环抱,繁茂植被如铺开的五彩斑斓的云锦,描绘着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久闻四明山享有“中国第二庐山”的美誉,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里绿海幽园,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沉醉于它的魅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