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03
分享

泉州开元寺

壬辰年金秋,来到福建泉州鲤城区西街的开元寺,迎面见天王殿上悬“紫云”两个大字。殿前照壁上有“紫云屏”三个大字。殿门高悬有“勑大开元,万寿禅寺”八个金字匾。殿内,石柱木制上书“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对联一副,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撰文,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书写。此联为泉州被称为“泉南佛国”称呼的真实写照。殿堂两侧,分列有怒目挺胸、状极威严哼哈二将。

凤翔飞云的天王殿,东西两廊对称排列,殿宇楼阁,庄严肃穆,不愧为驰名海内外的名胜文物古迹。漫步其间,耳畔传来悠扬的梵音,心灵也随之沉静。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引人注目的是寺前广场东西两边的石塔。东塔,名曰“镇国”,高五层,每一层都刻有不同的佛像。有四大天王、金刚神将,有罗汉、高僧,有菩萨和释迦牟尼的诸身佛像。西塔,名曰“仁寿”,外观与东塔相似,只是高度比东塔略低一些。在石塔下方草地上,有一方石刻,上刻一“心”字,心上那一点却在下边,故叫“放心石”,教人“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

祥云朵朵照耀下的大雄宝殿,即紫云大殿,又称“百柱殿”。重檐歇山顶的殿门上悬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字。是明代开元寺僧人的墨宝,意思是“桑开白莲,佛法无边”。殿里,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有圆有方,有楞梭和蟠龙柱等。殿中,供奉有五智如来、释迦牟尼像、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佛以及北方成就佛。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财、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后,廊檐间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殿里的“飞天乐伎”,为喜马拉雅山巅的一种神鸟,印度佛教称为“妙声之鸟”和“香音女神”,后被附会为印度王宫的嫔妃和歌女。百柱殿的后侧西边,为桑莲古迹。相传,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就在此开放。

大雄宝殿前的广场立拜亭一座。拜亭前有一个宽约七八米、长约二十米的石板庭院,即拜庭。庭中置立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蟠龙、祥云、莲瓣等图案。焚帛炉两侧,分列有方形石塔两座。塔上刻有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石庭两边,分列着几棵盘根错节的大榕树。树下排列着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赑屃。

甘露戒坛,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层层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文织锦,结构复杂、精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坐像上的莲花台刻有近千片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佛像,精妙至极。戒坛之后为二层高藏经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为藏经阁。相传,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此外,在中轴线的两边,东有纪念黄守恭檀樾祠,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纪念馆。

四合院式的尊胜院,草坪上种着一些矮树,一条十字形铺石路贯穿其间。在十字路交叉的石阶前,立有弘一法师无臂齐胸的白色石像一尊。看过石像登上石阶,入馆门便有一扇白色的石屏,上题弘一法师“悲欣交集”四字绝笔书。墙上展览着弘一法师生平的各个时期图文和照片的复制品,从艺术家到皈依佛门,把他辉煌的、曲折的传奇人生,一目了然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一座古寺的魂魄,往往藏在时光的褶皱里——不是灵验之名能丈量,亦非香火鼎盛可比拟。石阶上苔痕漫漶,檐角瓦片叠着千年霜雪,每一道裂纹都蜿蜒着信徒掌心的温度。古树擎起苍穹,虬枝间漏下斑驳日光,叶浪翻涌时,似有梵音自唐时的晨雾里游来。铜铃悬于飞檐,风过时叮咚成韵,惊醒了檐角沉睡的铜兽,也摇碎了檐下徘徊的旧时光。

暮钟撞破暮色,声波如涟漪漫过空谷,惊起林间归鸟。青烟自香炉袅袅升起,与暮色缠绵成云,恍惚间,檐角低垂的月亮已换了千百回模样。这里的光阴是凝固的琥珀,砖石缝里嵌着朝代更迭的回响,木鱼声里藏着信徒的悲欢。古寺是时光遗落的经卷,以梁柱为轴,以飞檐作页,每一道裂痕都是岁月批注的偈语。它不言语,只任风翻起檐角铜铃的清响,任雨蚀刻石阶的纹路,将千百年的晨昏,酿成一坛寂静的沉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