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15
分享

丙安古镇:一景一物道古今

“丙”字作为我国天干的第三位,多用于作顺序的代称。丙安古镇的“丙”字,原为“炳”,后因古镇时常发生火灾,人们认为可能“炳”字与“火”有关,于是改“火”为“氵”,以“水”克“火”,此后火灾是没了。但有水人质疑怕遭水灾,干脆去掉“水”改为“丙”字。

己丑年,恰值中秋佳节,我自贵州遵义前往赤水,当车行驶在距离赤水城二十四公里处的路旁,便被神秘的力量牵引,决然下车后,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丙安古镇就这般悄然呈现,那蜿蜒的古街连接着古镇的宁静。我自然要踏入隐匿在岁月深处的古镇,去探寻它那被尘封的故事,感受它独有的古朴与沧桑。

古镇村口,那株苍劲古朴的黄桷树,沿崖壁掏出一凹槽,从古树的树龄来看,年代久远,瞬间把人带入古时场景。横断在江上的铁索吊桥,桥北岸边立有石碑一块,上书“丙安红军渡口”六个大字。当年红军长征第一方面军红二师在这里北渡赤水河。镇上,至今还有红一军团团部驻址和红一军团红二师师部驻址。

进入古镇,通过一道宽二米、高六米,看上去别致的拱门,见拱门前的石阶是上下古镇的唯一通道,一条已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青苔斑驳。入寨门,来到称之为幽幽古色的“葫芦”石板街,日光下彻,光影斑驳。街两边,均为木屋客栈、饭店、茶馆和一些小卖铺,有卖手编草鞋的,有卖竹工艺品的,有卖特色小吃的,在一拨接一拨的游客带动下,本来只容得下两人并肩的街,显得更加拥挤,再现了往日的繁华。

门楣上挂有“红一军团纪念馆”字样的房子,木棂架构,色主红黄,饰以吊灯的馆内,展示有纤夫照片。他们赤裸全身,肩勒纤绳,步履艰难,可以想想当时礁石之恶,浪涛之急。此外,用背篓运盐的背客男子,所背竹篓后有木棍相连,撑在地上方便站着休息,可见当时道路之窄,绝壁之险,路途之遥。1935年1月25日,林彪奉命率红一军团部及红二师到达丙安古镇,将红一军团总指挥部和红二师师部设于丙安场上,指挥开展了著名的赤水黄陂洞、复兴场之战。同时,揭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出纪念馆折回老街寨门,拱形门楣上书“东雩门”三个大字。沿石阶往下,河流上横石桥一座,刻有两条龙,拂须怒目,龙嘴贲张。往前,摩崖石刻有“出民水火”“畏威怀德”等字样,笔力雄健,落款日期为中华民国。再往前,一石壁上凿小洞,洞内供奉有神仙一尊佛像,下有香烟烛灰烬迹。脚踩着带有青苔的石板,眼看着落下油漆印迹的木板,拱门、青砖、石板、旧屋、旧瓦、旧墙,能充分地感受到沧桑。看家狗和小花猫在屋檐下闭眼养性,偶有从滴水檐缝隙中照射出来的一丝阳光,古镇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

每当夕阳西下,赤水河畔,婆娑竹影,绿意盎然,渐渐融入了无边的暮霭;古镇四周,山林植被青翠,成群鸟儿归巢休息。当年军事重镇,今日喜迎客来,如此佳景不容错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