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许多地方的桥,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青春。沈从文于《湘行散记》中,以细腻笔触描绘着那鱼米之乡的湘西。悠悠岁月,潺潺流水,湘西仿若一幅水墨画卷,而那凤凰古城是画卷中独有的雅韵。
辛卯年端午假期,我怀揣着沈从文先生笔下那清丽婉约,一分迷茫似雾霭轻笼,二分忧郁如幽涧溪流,七分美丽若繁花绽锦的理想意境,踏入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
东门城楼(升恒门),楼下部由紫红砂岩砌成,城楼上部用古砖砌筑,锈迹斑斑的大门格外显眼。此外,南华门只能站在通车道的马路上看,精致而灵动。北门城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砌,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而北门城楼下的沱江,上横有石块为墩基的木桥,这条窄小的木桥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用语言讲述着这座古城的过往与深厚底蕴。
踏入古城,街道是青石板的路面,街边店铺错落有致,店铺里的姜糖散发着醇厚的香甜,诉说着甜蜜故事;有的店铺织锦与蜡染静静陈列,细腻的纹理与图案,编织着苗家儿女的智慧与情思。于我来说,湘西腊肉再现了湘西生活场景。此外,熠熠生辉的银饰,或精巧的耳环,或华美的项链,它们于这古城的街巷里,静静等待着有缘人把它买走。
古城里,饭馆、客栈、酒吧与旅社,相互交织,共同晕染出一方满溢着人间烟火与尘世喧嚣的商业氛围,恰似一幅流动着市井繁华的斑斓画卷。那些手拿鲜花编织花环向游人兜售的女孩,借助一张灵巧的嘴和缠绵紧跟的销售方式,总能创造一些微薄的财富。那些卖唱的俊男美女,怀抱吉他,不厌其烦地穿梭在各家餐馆,或停留在桥洞,或停留在街边,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艺,追求着梦想。我更喜欢那些背着竹篓擦肩而过的居民,使人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还有那小巷深处悠闲自在,或读报,或打牌,或听歌的,承载着无数的文化内涵。
古城里,散落有沈从文、熊希龄、杨家祠堂三大故居。其中,一代文豪沈从文先生的故居系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分为前后两栋,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这里度过。北文星街内,熊希龄故居为木瓦结构的四合院,现存房屋四间。而城墙脚下的杨家祠堂,则由大门、院落、戏台、廊房、正厅等组成。其门窗、檐脊的饰件均系镂空雕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需要说明的是,进入巷道参观名人故居,要注意避免打扰当地人的正常生活。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繁荣,大批游客涌入古城,这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日常生活添了不少麻烦。有些地方公开呼吁新涌入的外地居民,游客在租房子前应该事先向当地居民查询实际价格,尽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沱江两岸又是一种风情,城这边是鳞次栉比的砖瓦房屋,房屋下层则成为商业旺铺。江面上,游船点点,江边石阶上时有妇人在用木槌洗衣。临江的吊脚楼,一半根基在水里,另外一半在岸上,与江上大桥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画卷。那些分布在沱江边上的万名塔、万寺宫(原江西会馆)、虹桥、南华山衬托,完美展示了凤凰古城的历史。让人流连的是代表江西地方文化符号的万寿宫,它是因祭祀而起,因江西移民的迁徙而盛,又随“江右商帮”的崛起而遍布五湖四海。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共有万寿宫1400多座,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
信步于古城里的万寿宫,规模宏大,延续江西南昌西湖区铁柱万寿宫那种建筑风格和价值。南昌作为天下万寿宫的祖庭,曾在时光的洪流中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为了让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重要人文地标重焕生机,当地政府精心对其及周边老街进行复原重建。往昔的千年传奇,正于此刻续写着新的动人故事,在时光的素笺上绘就绚丽的篇章。
每当夜幕降临,沱江水静静流淌,两岸灯火通明,古街小吃越来越多,从酒吧中传来的音乐声让人激情高昂,闹中有静的自然融合,让整个古城成了不夜城。我更喜欢这里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店铺老板不主动招揽客人,民风朴实,行云流水,早睡早起,周而复始。
品味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一些传统的民俗和民歌在这场演变中发生了改变,幸庆的是古城建筑得以较好的保存。那伫立在沱江边上的城墙,与古城的巷道、老屋、古塔、古寺,自然融合,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