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21
分享

大相国寺

《水浒传》里一百单八条好汉中的鲁智深,是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看菜园的和尚,他吃肉喝酒,倒拔垂杨柳,赶走众泼皮的故事,足以让人找到快意。而《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是从唐太宗魂游地府后敕建开封大相国寺开始。

2012年2月初,循着集市的叫卖声来到开封广场街头,抬头见山门檐下横匾“大相国寺”四字,为赵朴初题写。左右红墙写着“佛”和“福”两字。一个体型硕大的和尚铜像立于院落左方,他两腿立稳,双手紧握树干,一身勇力,震慑于人,这就是《水浒传》描写草莽英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与这组铜像相对应的是景致幽雅的花园假山。

精雅的钟鼓楼建在山门两侧。东北角的亭子安放有铜钟,上铸“皇图永固,法轮常转。帝道遐昌,佛日增辉”十六个大字。每当钟声响起,悠扬深远,唤醒沉睡的历史,故“相国霜钟”被称之为汴京八景。在古代,相国是官职,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后来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设立这一职位。西汉建立后,为避免与汉高祖刘邦的名讳冲突,相国改称为丞相。然而,相国的职能并没有改变,直到东汉之后,相国这一官职逐渐消失。相国的职责是辅佐君主处理国家事务,其地位仅次于君主,权力非常大,被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例如,吕不韦曾担任秦国的相国,其权力几乎与君主相当。

肃穆的天王殿中,塑有一尊慈眉善目、笑逐颜开的弥勒佛坐像。佛像前香烟缭绕,将人们的心愿轻轻托起,飘向那无边的天际。两侧站着圆目怒睁、虎视眈眈的四大天王,手持法器,威严凛然,守护着这片净土。殿内,光影交错,静谧中透着一丝庄严,只留下心灵与佛法的对话。

殿后,上书“度一切苦厄”的牌匾让人感触颇多,道出佛家劝诫凡人的诚恳。殿后为玉带桥和放生池,每逢诸佛菩萨的圣诞或重要佛事活动,就会在此举行放生仪式。放生池中,鱼儿游动,感受着生命的轮回与慈悲。池旁,安放有一座铁质的宝鼎,鼎分上下六层,由下至上分别代表天地同流、戒香芬郁、永镇山门、普薰法界、香烟缥缈、云气升腾之意。

天王殿西侧广场,一块太湖石立于道左,其形侧扁,剥蚀褶皱已不甚突出,棱角不甚分明,更无通透的孔洞。一面刻“北宋艮岳遗石”字样,字面朝西,背对过道。提起艮岳遗石,第一个要说的是花石纲,此石是朝廷搜敛过来用于堆建、装饰艮岳的花草石头。经水路从江南北上运送花石的船只,用大绳连接起来形成的船队就叫“花石纲”。遗憾的是艮岳建成后的第四年,京城失陷,宋钦宗亲自到金营请降,北宋亡,是为“靖康之变”。这块经历了千年风雨、世事变迁的太湖石,如今看起来更增添几分苍凉和孤独。

朱漆斑驳的大雄宝殿,檐角铜铃轻晃。殿前,青石栏杆蜿蜒,其上数十尊小狮,或戏球,或衔月,琉璃眼珠凝着柔光,连鬃毛纹路都似要在风中舒展。踏入殿内,檀香漫过衣襟,释迦牟尼端坐莲台,眉间白毫隐透慈悲;地藏菩萨执锡杖垂目,送子观音怀中小儿正轻扯飘带。文殊普贤驾青狮白象踏云,阿弥陀佛拈花浅笑。殿后,海岛观音壁塑波涛翻涌,十八罗汉列于东西,或倚松观鹤,或执卷沉思,衣袂褶皱里似藏着千年山风。

转过回廊,八角罗汉殿檐角悬着碎玉般的铜铃。五百金身罗汉环成“释迦讲经”胜景:有的袒腹枕经酣睡,有的拈花向月浅笑,更有肩头落着瓷青小鸟,爪下念珠悬着欲坠未坠的晨露。殿心琉璃八角亭内,四面千手观音自银杏古木中化形,四十八臂舒展若莲,掌心法眼流转着不熄的灵光,每道衣褶都浸着晨钟暮鼓的余韵。

飞檐挑着半轮残阳的藏经楼,雕梁间缠枝莲纹,吞吐云霞。推开斑驳木门,怀素狂草在幽光中游走,吴带当风的壁画里,衣袂似要掀起千年墨香。那些宣纸上洇开的禅意,恍惚有梵音自字缝流淌。这座历经水火淬炼、兵燹劫灰的古寺,仍以斑驳梁柱托举着不老的慈悲,它不是遗世的隐士,倒像位含笑的长者,将晨钟暮鼓种进每个匆匆过客的行囊。

站在寺院后的古村下,墙外市井声浪漫过红墙,步行街上的喧嚣与殿内晨钟暮鼓,竟织成奇妙的共生之境,比起隐于山水的清寂古刹,此处倒更见人间菩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