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22
分享

侨乡村围龙屋

一个宁静的村庄,轻轻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一个古老的姓氏,默默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一栋栋围龙屋,不仅是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的象征,更记录了他们历经五次迁徙后形成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了客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早闻广东梅县有几处古村落,2009年11月初,我踏足南口镇华侨村,探访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客家围龙屋。可别小瞧这些围龙屋,它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和云南一颗印,并称为最具乡土风情的传统民居。虽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面临保护挑战,但作为文化遗产,它依然被精心呵护与传承。

站在村水口,村前阡陌纵横,村后郁郁的青山静穆守望。村中的围龙屋,沿着山脚蜿蜒而建,既有单层围龙的质朴简约,又有双层围龙的庄重典雅,似饱读诗书的雅士,更有中西合璧建筑的独特风姿,融合了多元文化。据说,这座村庄完好保存着三十三座围龙屋。其中,五柱式结构的承德堂,完美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客家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慕名前往德馨堂,两层高的建筑映入眼帘,内外相互连通。从外观之,老屋并不显宏阔,里面却惊觉别有洞天。一套套厢房依次展开,每一间厢房都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透着悠悠古韵,引人探寻。据记载,德馨堂由印尼华侨潘立斋于1905年始建,占地7500平方米,共有六十六间房、八个厅堂。半月形池塘如天上明月,倒映着这座名为德馨堂的老宅。屋内,略显幽暗,墨黑色的木柱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古木清香。厅堂,前有天井,连接天井的是一米宽的小巷道。小巷道又通向大厅,重重叠叠,屋中有屋,厅中有厅。

毅成公塾,是村里保存完好的一座私塾,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4年)。塾内,有教室八间,住房二间。楼中,空地为花圃,后有花园,巧妙利用了起伏的山坡而建。屋前,两株百年银杏树,枝繁叶茂,见证了这座百年老校书声不断,从侧面映照出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然而,人的向往往往随环境而变迁。记得自己在农村生活时,总向往繁华如梦、人流如织的城市;而置身城市后,却又渴望一个优雅安闲的小城,度过宁静的周末。直到这种生活再次乏味,心中又萌生回归田园的念想。或许,人生便是在这样的向往中渐渐老去。

南华又庐,楼高二层,坐西向东,为三堂二楼一枕屋,左右有二横通院。围龙屋后是枕房,各堂厨房集中于此。围龙屋,左右两侧是花园和畜舍,后有一座大果园。外墙脚设有水渠,水分几路从后屋流入室内,经排水系统过滤后,汇集到屋前再流入河流。全屋占地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共有一百一十个房间,当地人称之为“十厅九井”。室内,大门上仍保留着屋主潘祥初的墨宝“南华又庐”四字。屋顶,设有炮楼观察口和射击口,从观察口向外眺望,周围情况一目了然。据说,这些设计皆为抵御当年外来侵略而设。厅堂内,雕梁画栋,华丽非凡。中轴线上分别有上、中、下三堂。中堂,供奉着此房创建人潘祥初先生的灵位。屋内,建有戏台,是主人看戏打牌之所。从屋内绕进花园,见壁上嵌有鱼虫字画。引人注目的是花园进门处那座圆形高台,可供聊天下棋、赏月观星,闲情雅致。

侨乡连五湖,情系四海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行走村中,除观赏客家特有的围龙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家家户户门上的对联。横联为屋名,两侧对联多为八字藏头式的吉祥字句,韵味十足。推开心门走进侨乡村,这里的围龙屋不仅以雄浑与精美闻名遐迩,更是华侨辉煌创业史的见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