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远方的诗意延展,思念于心底的幽微处扎根。世间诸多琐事,易于消散在记忆的洪流,而总有一些经历,深深烙印在灵魂深处,成为终生难忘的永恒。那些曾温柔触碰你心灵的瞬间,始终陪伴在你身旁。只因这所有的过往,都与你紧密相连,直至时光的尽头。
壬辰年之秋,我于广东雷州总站近旁乘上2路公交,向着西郊而去。公交在邦塘终点站停靠,然后沿207国道朝着海安方向徐行几十米,便见一块巨大的青石巍峨矗立。石上,以朱红之色书就“雷州第一村邦塘”七个大字,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沿绿林环抱的道路至村口,青竹迎风摇摆,榕树绿荫如盖,千年古甘芦(俗称见血封喉),枝繁叶茂,荔枝、黄皮果林大片呈现在眼前。在大榕树下,铺设着供人休憩的青石条。而根系发达的榕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阴凉,还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地下水的补给,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据说,它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空气污染。此外,榕树象征着亲情与家庭,常被视为吉祥之树,寓意长寿、繁荣和幸福。
轻踩着岁月的斑驳履痕入村,两座保存尚好的巷道口,炮楼上镌刻着“中和”“廉让”字样。巷道宽约一米,笔直而悠长,顺着坡势由低向高伸展。每隔一段距离,便有几条以青石铺就的小巷,一座挨着一座的房屋地建于三级台阶之上,便是那高大敞亮、仿若藏着无数时光秘密的房门。
一道敞开的大门(俗称青龙门),便是廉让巷深处的大屋,绿琉璃瓦的屋檐,雕塑有狮头。高墙深院,布局严谨,可以联通,也可隔绝。房屋里,门窗、梁架、屏风、神龛、遮檐板均有装饰。此屋乃李光祖的第五儿子李云龙(曾在山东省蓬莱任过六品官)家宅。廉是为人做事之本、修身养性之道,体现了个人的品性志趣与情操追寻,反映了精神的高洁与行为的自律。文化中,廉不仅是一个伦理学层面的概念,还具有政治学层面的意义,能够贯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不同实践层次。例如,孟子在《孟子·离娄章句下》中提到,在“可以取”与“可以无取”之间,不能以个人无原则地对外在财物的最大化占有为标准,而是以能否维护个人的端正品格、不伤害个人的廉洁品格为标准。
李元模住房,门匾有“永建”二字,为光绪年间翰林学士李晋熙所书。此宅为二进院落,一、二进庭院之间是廊庑隔开。正堂屋,对面的入门牌壁上书“中踏和”,寓意出入平安。宅建于清光绪末年(1908年)。
与李元模紧挨的为李元杰家宅。大门楼装饰以灰雕。门楼柱上方,灰雕造型轻巧麒麟一对。此外,李光祖家,即李登龙府第。青石门框,雕刻精细,门匾额上方,有彩绘、灰塑寓意福禄寿的精巧图案。主宅为三间五房格局。室内装饰色泽淡雅,古朴和谐。自古,人喜欢通过合理地搭配,使建筑整体造型在视觉上达到和谐统一效果,从而提升整体的美感和气质。具体表现是指将不同风格、材质甚至年代感的物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的设计,展现出个人的独特风格。
巷道口的居由轩,四面回廊曲径,中间有拜亭,正面石级整齐,各式山墙影壁,门窗屏风不失大家气派。中厅,挂着“学修堂”牌子,是主人的儿孙读书之所。客厅,匾额有出自清代大家翁方纲之手笔。院落进厅的门槛,均横亘着半世纪的光阴。指尖抚过门楣上的青石雕纹,那些曾鲜活的牡丹与瑞兽,早已被风雨蚀成模糊的叹息。檐角铜铃喑哑,唯野草从砖缝里探出头,续写着无人聆听的诗行。
巷道古屋,造型各不相同,有进士名居、商贾豪宅、举人院落等。如李光祖一家拥有古宅十多座,由四条巷道连成一体。门楣右方,均有与户主身份相应的小方形木形标志,木门雕刻着各色花纹仍然清晰可见。履痕稀疏处,几座老屋垂首而立,门墙剥落的灰泥里,依稀可见昔日朱漆的残影。朽木窗棂支离着蛛网,野蔷薇攀过雕花阑干,将碎金般的阳光筛落成一地星子。此村仅清朝就有七十二人在朝廷任文武官员。解放后,全村有三百多人,或在全国各地分布,或出国定居,大学生比比皆是。值得一提的是邦塘侯王有四尊佛像,两尊坐于邦塘北村中邦塘庙,一尊坐于邻村田西村庙中,另一尊坐于雷州城西湖里庙(已是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中。每尊佛像都带着传奇的色彩故事。
残阳斜照时,恍惚听见木梁深处传来丝竹余韵,转眼却只剩蛛丝在穿堂风里轻颤。繁华褪作掌心的细沙,簌簌落进时光的罅隙,一幅水墨洇开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