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的温婉时光里,我踏入广东南雄的钟鼓岩景区,葱郁的古树交织出一片静谧天地,鸟儿灵动的歌声在空气中婉转流淌,每一寸空气都氤氲着芬芳。沿山势蜿蜒而上,那洞真古观的建筑错落有致,与山峦融为一体。
入观,陈奇和郑伦二将的塑像威严伫立,他们是时光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古观正中,老子像安然端坐,周身似有祥和之气弥漫。正殿门上方,“岭南胜境”的横匾高悬,笔墨间凝聚着韵味。整个古观布局精巧,玉皇大帝殿、纯阳殿、三清殿等殿堂依次排列。传说中,传道人葛洪曾在这观后的翠屏山,于云雾缭绕间采药炼丹,在静谧的时光里著书立说,并在此创建了古观。自此,古观便如一颗闪耀的星辰,与罗浮山冲虚古观、广州三元宫一同,成为粤北道教的圣地,吸引着无数虔诚的信徒前来朝拜。更为特别的是,这古观还是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旧址。1937年9月上旬,陈毅带着两名随员,与大余县长彭育英、秘书鲁炯雯等人,就在这古观之中,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下举行谈判。这里,也成为了新四军吹响第一声抗日军号的地方,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低矮的门洞左侧放置有一口悬钟,钟虽锈色斑驳,但上面的字迹清晰,中间有“国泰民安”四个大字,上方有文字:“钟鼓岩摩崖石刻,始创于唐代。自唐丞相张九龄奉诏开迁士途经梅关多到钟鼓岩一游,留下许多清词丽句,刻于岩壁,现岩洞内外存唐至近代石刻二十多题”。
入岩洞,借着微弱灯光见洞壁石刻写道:“目治辛未,岭畔梅花别有天,一鼓且随绿拂来羽袖云堆,只驾鹤长空访古仙,南山道人题”。验证了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代玄裔、广府南山道人程明善在此住持的史记。几处石刻旁边,悬吊有一块形状如钟的巨石,信手拍打,声如钟鸣,故称“钟岩”。越往里走越黑暗,只觉得石洞时窄时宽,脚下的路时而平坦,时而险峻,只好扶着旁边的岩壁向前行。
由白猿洞前行至黑暗处,听到有蝙蝠发出啧啧喳喳的叫声,不时有水滴落到自己身上。借着灯光,发现岩洞里有几个小岩洞,其中,传来蝙蝠叫声的岩洞为蝙蝠洞。绕过几处险境的石柱和石幔后至鼓岩,内悬一巨石,硕大如鼓,伸手击之,声如鼓响,回音袅袅,震荡岩洞。两个相互连通的岩洞,合称为“钟鼓岩”。出岩洞,回头看洞外,岩石上刻有“万福洞”三个大字,据说为吕洞宾所书。旁边有“诸仙岩”三个大字,据说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被贬到岭南投宿于此时题写。
一亭立于岩壁,梅岭逶迤,田野阡陌,不愧为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好地方。分布在两个岩洞的旁边还有补梅亭、倚翠亭、迎曦亭、拱北亭和望梅亭。“岭南藏洞真古观,晋代葛洪曾炼丹。岩上横陈苏轼字,仙人床卧似云间。”这是一名游客在游历了南雄城北雄庾公路旁边钟鼓岩写下的诗句。正是这首既押韵又富有总结性的诗句,把景致通幽与浓厚文化历史的钟鼓岩表达得淋漓尽致。
钟鼓岩,旧称翠屏山,是一座独特的石灰溶岩。它南与充满古韵的珠玑古巷脉脉相依,北与承载历史沧桑的梅关古道遥遥相望,这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声名渐渐远扬。
自洪荒岁月走来,守得住孤境清欢者,终能在时光深处铸就非凡。漫步钟鼓岩嶙峋石径间,忽忆起世人对鼠辈的厌憎,它们总在暗夜蹑足,窃食粮粟、啮损器物,那狡黠的模样似是藏着千般诡谲。于是,“鼠目寸光”“胆小如鼠”“贼眉鼠眼”等贬词如尘灰般纷扬而下,将其钉入世俗偏见的囚笼。人类曾穷极巧思,以铁夹、竹笼为刃,在岁月长河里布下天罗地网,誓要将这偷生之徒斩尽杀绝。可千年捕鼠长歌,非但未让鼠踪绝迹,反见它们于残垣断壁间腾跃如影,在人类文明的罅隙里繁衍出浩浩汤汤的江湖。
山风掠过岩间古钟,余韵诉说着这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的奥秘,原是藏在这看似荒诞的对峙里,恰如岩上虬松破石而生,皆为造化馈赠的生命寓言。此般顿悟,方是此番钟鼓岩之行最清寂也最瑰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