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2日,我和同事陈平及友人,一同踏入广西北流市民乐镇的萝村。此村背靠葱茏青山,前临连绵丘陵,松涛阵阵,为这片宁静的村落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
村前,大片的庄稼铺展。斗口河,潺潺流自西往东蜿蜒,灌溉着那百亩肥沃的良田,滋养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一座石拱静静横跨于蜿蜒的溪流之上,潺潺水声,是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一种幽然的清爽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入村,鸟语花香,绿树编织成一片蓬勃的荫翳。白璧般的屋舍,隐匿于荔枝与龙眼那浓郁的绿荫之中,村民们在悠然的环境里,传承着生命的脉络,滋养出一方又一方的灵秀人才。由于地处偏僻山区,这里没有大型企业和工业基地,也很少人从事商业,因此经济相对落后。
村内,云山寺已毁,但轮廓依稀,院门前古戏台据说建于明崇祯年间(1611—1644年),每到庙会、裴圣奶文化节,村民晚上聚集在古戏台演木偶戏,龙狮狂舞,彩队游行。唐宋以来,部分中原人南迁广西,带来了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先进文化,让北流文气渐开,人文初起。其中,南宋进士陈楠从浙江台州府天台县白石乡赴任北流知县,家眷便在北流陵宁街定居,其后人于明崇祯年间迁居萝村,开创了有名的望族。
青石道穿行在幽深古巷,时有不大不小的雨滴从屋檐落到树叶上,发出滴答滴答之韵律。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身着白衣、容貌清丽脱俗的女子坐在石凳上发呆。而我却是一个爱幻想的人,常常把自己置身于虚幻之中,但眼前的一切让我无法摆脱,于是我朝女子发呆的方向张望,一片青翠的树林,时有鸟儿飞过枝头,女子也随着鸟儿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四合院的胪云堂,里面分列有,花厅、客厅、厢房、耳房近二十间,布局巧妙,大方得体。清代风貌的居室、西式的月亮门、八开屏风,九厅十八井,井井有条。祠堂、宅院鳞次栉比,各式壁画、雕梁、画栋随处可见,充分体现了客家围龙屋的特色。古代,大宅往往由贵族或富商建造,其建筑风格、工艺技术和装饰艺术等方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不同时期民俗文化的碰撞。作为见证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大宅,往往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大量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孤傲的陈锡门祠,屋檐下龙飞凤舞的壁画,三进房屋有壁画达80多平方米。壁画彩绘人物、花草鸟兽虫鱼,色彩鲜艳,神态逼真。据说,始建于乾隆戊午年间(1738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此外,进士第建于清道光年间(1782—1850年),雕梁画栋,庭院深深,厅堂高大明亮,十米长的院落分列有数重大门,极其宽阔,俨然一座豪宅,实乃飞黄腾达的豪门。古代,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选拔过程严格,考试内容涉及诗赋、经义等,显示出其学术水平的高超,一般由中央政府朝廷考试。一旦考取进士,标志着考生在科举道路上的成功。进士在政治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进士后来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甚至达到宰相级别。据说,萝村从建村到今,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已超百人。
良田尚德堂是陈开桢故居,门前有广场,门后是长方形的天井。天井四面是泥砖围墙,中有两株双人合抱的荔枝树。主人儿子陈柱居住的屋厅,墙壁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陈柱作为当代著名国学家、诗人、教育家,被誉为国学大师。其孙陈一百,大学教授。子孙中有工程师、教师、诗人、作家、画家等,堪称满门文人学者。世间的美,恰似晨露凝结于叶尖,总在凝视者的眸中绽放光华;而幸福的真谛,原是藏在生活里的细针密线,待俯身拾起,绝非简单的技艺雕琢,而是以心为刃,将平凡的时光淬炼成永恒。我们当以敬畏之心,让传统文化穿透时空,在砖瓦与器物中低语。
寻访萝村,四门和城墙已不存在,只有古巷,宅院府第、进士第等几栋古宅。清代一品官员陈绳虬家的镬耳楼,因两边山墙形似铁镬两边的耳朵而得名。明清时期,官越大、屋山墙上的镬耳就越大,乃身份象征。
不妨偷半日闲,携至亲挚友踏入青瓦覆顶的古村,苔痕斑驳的窗棂筛落碎金,拱桥卧波倒影里晃着月光,井口垂落的不仅是汲水的绳索,更是光阴的长链。每一次驻足,都是与历史的深情相拥;每一回凝视,皆成烟火人间最诗意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