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族源于中原,与华夏民族有着紧密联系。据记载,楚国兴起于荆楚(今湖北)大地的楚部落,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以其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灿烂文化。东湖湖畔的湖北省博物馆,便是了解楚文化的好去处。
2012年7月初,我沿着东湖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湖北省博建筑,覆斗式的大坡面屋顶,宽阔的屋檐向四周延伸,彼此呼应,呈“品”字形排列。门前的金水桥,以诗意的方式将古今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织,每一块砖石,每一道纹理,都在低吟着往昔与今朝的对话。馆内,大厅敞亮,自动扶梯静候游人探寻。扶梯旁,围廊辟出一方空间,专为游客妥善寄存行囊。
踏入曾侯乙馆,里面陈列的曾侯乙编钟,皆雕琢着有龙的图案,于袅袅云雾间振翅欲飞,仿佛随时都会冲破历史的禁锢,翱翔天际。编钟出土于随州,共有65口铜钟,总重超2500公斤,它们当中有深沉浑厚的低音,有铿锵圆润的中音,还有清脆响亮的高音,被誉为“编钟之王”。其中,曾侯乙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里面的主棺重达10吨。同时出土的文物有铜尊盘、铜鹿角立鹤、长矛、兵器、衣物与玉器,以及一些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
楚文化展厅,有曾侯乙墓出土的酒器,有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鹿角立鹤,虎座鸟架鼓,十六节龙凤佩和金盏,有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大玉戈、陶鸡、大圆鼎和打击乐器铜鼓,有南北朝的青瓷莲花尊,有唐朝的乐俑,有明朝的金凤冠等。其中,就有越王勾践曾经用过的宝剑和吴王矛。
书写历史馆,里面展示有古代书写用具,竹签和竹简,从甲骨文、铭文、篆书、隶书到楷书的文字转变。物证证明楚汉时期,就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时代之一,也是国家强大兴盛最强盛的时代,彰显出楚文化的先进和繁荣。
梁庄王墓展厅,展有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子朱瞻垍与魏妃合葬墓出土的陪葬品,金器、玉器、瓷器等秦汉漆器珍贵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刻有铭文的金锭,长约13厘米、重1937克的金锭,上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铭文。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归来之时。该金锭铭文的发现为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朝贡贸易补充了宝贵的材料,为证实梁庄王墓中的珠宝是郑和下西洋的产物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九连墩楚墓,除了介绍了墓葬发掘的过程,还展示了出土的钟、鼎、磬(qìng)、镬(huò)、人擎灯等文物。其中,楚墓车马坑是楚国高级贵族的墓葬文化。对楚人来说,能够成为诸侯而感到自豪!在这一阶段,楚人对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珍贵史料。
荆山楚水,自古英杰辈出,在荆楚百年英杰展厅,有领兵杀敌的军旅名将,有救国救民的革命先烈,有建功立业的科技精英,学术大师、艺术泰斗,等等。通过大量的图片、史料展示了中华众多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一个又一个辉煌文明。
整个展馆以出土文物为主,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兵器、简牍、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其中,就有新石器时代京山崛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纺轮,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鹰,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铜鼎和铜钺,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竹简等。这些器物上的花纹纹饰,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发展进步的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眼前一件件雕刻精美图案的出土文物,让人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百姓为了生活,勤劳耕作,经过漫长的生活,创造出实用且美观的器具,使人陶醉在古代人民的智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