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9/26
分享

岭南外海五大祠

华夏大地,祠堂宛如一部镌刻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厚重典籍。它分为宗祠与家祠,祠内供奉着祖先或先贤的牌位,是姓氏宗族文化的承载实体。在海外游子的心中,祖祠是他们寻根问祖,缅怀先人的心灵归所,紧密串联起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成为维系血脉亲情的桥梁。

己丑年清明,我穿行于几条街道,朝广东江门赤岭山下的杏林路前行,只见五座祠堂紧密相依。它们,依次为莘隐陈公祠(始祖),泉石祠(4世),桃溪祠(5世),定息祠(6世),筠轩祠(3世)。这五大祠堂横列成排,恢宏的气势扑面而来,将历史的风云展现。因其坐落于外海东部,乡人怀着那份亲切,称其为东头祠堂,称呼承载着悠悠乡情,在时光里不断回响。

祠堂门前,江门市江海区外海太极拳协会的牌匾,诉说着刚柔并济的拳理,沉淀出宁静与力量。江海区龙狮武术馆的牌子,让人听见激昂的锣鼓,看到矫健的身姿,舞动着传统武术的豪迈气魄。外海街道文化站欣来曲艺社的标识,传来婉转悠扬的粤曲唱腔,弥漫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江海区外海四大醒狮武术队的牌匾,唤醒了沉睡的雄狮,彰显了勇猛的精神风貌。广东省武术协会精武会外海分会的牌匾,飘扬着精武精神,传承着爱国尚武的热血情怀。外海书画研究会的牌匾,晕染出艺术的灵动。象棋协会的牌子,纵横间尽显智慧的较量与博弈。这些牌匾悬挂于此,共同交织出一片丰富多彩的文化天地,展现出这里深厚且独特的文化内涵,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切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魅力。

“这是我族历代祖师所立的石狮!”一个老者向众人介绍道。家族中,有这样一座宗祠,足以让人自豪而骄傲!祠堂门前,一条长达数十丈、宽十余丈的石板大道,两旁排列整齐的石狮子和石狮群,威风凛凛地守护着大门,让人肃然起敬。驻足欣赏,祠堂均采用单檐布瓦硬山顶,蓝琉璃瓦剪边,雕刻精美。整个宗祠由五间正屋和三间左右厢房组成,前有月洞门、门楼,后有戏台及配殿等设施,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祠内建凉亭,亭中坐着一位老者,须发花白,面色红润,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显得精神矍铄。

陈公祠堂,三进两厢、抬梁与穿斗相结合,雕梁画栋,华美秀气。堂内,石碑与巨型大柱上挂着长联的文字完美结合,清晰记录了先祖功德。至于他们的祖训,均由后人撰写,以激励子孙忠孝敬祖、继承家族基业;也有一些对祖先功绩进行颂扬,并勉励后代奋发有为之言。

朝列陈公祠,现作为陈氏的纪念馆,宣传有陈氏族谱,人丁繁衍,历代人才辈出。宋朝期间,陈氏家族满朝显贵,所谓“一门二丞相,八代八太师”。陈俊卿是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廷试第二名进士,官至少师丞相称四太师魏国公,人赞贤相。泉石祠现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展馆,里面宣传有陈氏家庭人的感人事迹。陈氏家族在明清时期名气很大,据说其祖先来自江西。

桃溪祠,辟为外海发展史展馆,里面详尽介绍了陈氏家族在海外发展的历史超六百多年,讲述了陈氏人在海外打拼的患难故事,这些内容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此外,定息祠辟为民俗风情馆,里面展示有当地的风俗习惯及日常生活用具。现在不少游客来这里,感受农耕时代的文明。

筠轩祠,辟为外海文化展览馆,歌颂了陈氏家族情系祖宗的传统教育,让人了解了一个又一个关于陈氏家史的故事。华夏文明,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那些与姓氏紧密相关的祠堂,即便在小姓的群体之中,只要人们聚居一处,便能维系着深厚的宗族情谊,彼此守望相助,共担风雨。然而,在历史长河里,因战乱的残酷肆虐,无数人被迫背井离乡,踏上迁徙他乡的漫漫征途。而他们的姓氏,随着这股迁徙的风潮,飘落在华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延续着家族的脉络与文明的传承。

出祠回望,祠堂广场,粤曲爱好者,沉浸在悠扬的曲调里,怡然自得。这般闲适而又热闹非凡的画面,让古老的祠堂重新焕发出生机,仿若岁月在这里温柔地流转,一切都被赋予了灵动的诗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