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养分,推动着文明的巨轮滚滚向前。
2007年9月中旬,我来到江苏苏州人民路45号,黄墙高瓦,古木参天,枝叶交织。宏伟的建筑群,错落有致,殿宇静默矗立,这里便是苏州文庙,曾经的苏州府学,最初称州学。它始建于北宋1035年,是范仲淹任知州时,以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旧地精心创立。
驻足广场,眼前的四堵砖壁以九方块青石板贴面,呈规整的井字形。中央雕琢的牡丹或葵花图案,凝视着过往;四角装饰的卷草如意纹,砖壁上覆瓦脊,下承石须弥座,稳稳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广场的泮池上,架着青石拱式三孔平桥,七星池上的七孔砖拱平桥,四周青石铺砌,平整而光滑。广场中心那组《言子传儒》的四人雕像,浑厚刚健中不失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古时读书学习的场景。遥想当年,学子们在此埋首苦读,一读便是十余年,他们怀揣着梦想,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遨游。文庙广场,那些被称为寿杏、福杏、连理杏、三元杏的古银杏树,枝繁叶茂,它们像是历史的守望者,见证了岁月的更迭。广场中央,孔子圣像,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后世的学子,传递着智慧的光芒。
庙前照壁上“万世师表”四个灰色大字,笔力雄浑;牌坊反面“道冠古今”四个白色大字,彰显着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庙内,陈列着过百块孔子文化石刻,书写着《论语》的木牌,这些珍贵的文物,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至六月初七,为纪念孔夫子诞辰,当地老百姓怀着虔诚之心,纷纷来到这里祭祖祭拜,他们献上祭品,默默祈祷,祈求平安与幸福,让这份对先人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空气中弥漫。
第二道棂星门,是一座六柱三门四壁出头的青石牌坊。冲天柱云冠雕饰的盘龙,威风凛凛,似欲腾空而起;立抱鼓石夹杆,坚实稳固,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柱间两道额枋,雕满行龙、翔凤、仙鹤,姿态各异。那仙鹤,洁白的羽毛宛如冬日的初雪,代表着高贵与纯洁;优雅的姿态,似清风拂柳,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古代,仙鹤常常被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志,象征着权力与地位;在许多画作和雕刻中,它又常与松树、柏树等长青树相伴,寓意着长寿不老。此外,仙鹤还象征着自由与飞翔,它能在广袤天空中自由翱翔,被视为接引灵魂前往美好世界的灵物,寄托了生者对逝者无尽的美好祝愿。
庙院台基前,踏跺中央置团龙御路,正门重檐下悬着“大成殿”门匾,金字蓝底,为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御笔。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重檐多宇,崇台列阶,古朴庄重中尽显气势轩昂。殿堂,由几十根粗壮的楠木支撑,这些楠木,撑起了这座文化的殿堂,堪称天下奇观。此殿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殿堂,作为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殿,主要用于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而堂则用于祭祀祖先、怀念先贤等。周代时,堂是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殿是后部高起的部分,用以表示建筑物形体高大、地位显著。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殿堂,它不仅是建筑的瑰宝,更给人一种立场稳固、意志坚定、负责的印象,尽管有时可能显得有些固执和自律过严,但这也正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光线微弱的殿内墙壁上,嵌着众多碑刻,宋碑、元碑、明碑、清碑等,宛如历史的书页,静静诉说着往昔。其中,宋刻《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等碑文尤为珍贵。还有“永禁机匠叫歇碑”,碑文是当时官府禁止机匠(织布雇工)“叫歇”(罢工)和结帮的明文规定。20世纪50年代,这块碑被发现后,成为历史学家主张中国东南地区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证据。加上历代重修的石刻,它们共同构成了府学文庙的历史见证。其中,一块碑上镌刻着红色的“廉石”两字隶书,下方落款为“弘治九年岁在丙辰夏六月吉旦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直隶苏松常府监察史河南胙城樊祉立”,无声地告诫着后人,要秉持廉洁的操守。
文庙的布局严谨有序,东面直线排列着,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串起岁月的记忆。西侧,留存着泮池、七星池、明伦堂等,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往昔的朗朗书声。主殿坐北朝南,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凝视着时光的流转。
文庙旁边的古玩市场,清雅自然,显现出一种庭院式的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特有的韵味。场内,地面划分成许多摊位小区,院内用青砖铺就的小路,自然地成为摊位间宽敞的通道。漫步其中,仿佛能听见岁月的足音,这里的每一件古玩,每一处角落,都充满了文化艺术的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