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8日,我奔赴山西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一座三层砖砌门楼,足有十五米高。双层东堡门上,“寅宾”二字,由石雕镶嵌而成,每一道纹理都在低声呢喃着往昔的故事。大院于岁月的风烟里,静静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见证了时光的变迁与历史的更迭。
院前,高大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见证着岁月的变迁。院内,砖石照壁雕刻精美,亭殿楼阁错落有致,院中道路以三横一竖的布局,巧妙地构成了一个“王”字,那是王家昔日荣耀无声却有力的宣言。
一条青石铺就的街道,长逾百米,高家崖建筑群,一字排列。大小院落,或隐或现,珠联璧合,遥相呼应,营造出院内有院的深邃意境。难怪有人说,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归来不看院。
一块镶嵌在东厢房墙壁上的石雕巨幅山水画影壁,阴线刻山石水舟,亭堂楼阁、松竹人物,将山水世界凝于一石,韵味无穷。东宅,名曰敦厚宅,门头装饰以琴棋书画为题的木雕砖雕。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大型砖雕照壁,壁心狮子滚绣球活灵活现,背面牡丹、荷花、菊、梅四季花卉,争奇斗艳,配以寓意美好的公鸡、鸳鸯、鹌鹑、喜鹊,诉说着生活的祈愿。
正屋乐善堂,是家庭的核心区域,用于接待客人与家庭娱乐活动。门内,柱上“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仪传家风,训后辈务实务本但求清白在人间”的对联,传递着王家的精神内核。上方“法司马训”的匾额,更增添了几分庄重。
与敦厚宅一墙之隔的是凝瑞居。堂内,供桌、八仙桌、太师椅等家什静静摆放,在回味往昔的热闹。除屏风、花瓶等摆设外,玻璃罩下陈列的清廷圣旨原件,西墙上古代大家的墨迹手稿,东墙上的《大清万年江山一统全图》,长逾丈余,绘制精妙,图上疆域囊括了今天的蒙古国。往里走,庭院深深,诗书气华,意境悠远。养正书塾大门两边,刻着的两株竹子,根部深扎石头之中,寓意根基扎实;中部,竹竿挺直,诉说着虚心求教、节节向上的智慧;顶部,竹叶茂盛,象征着清平正廉。砖雕、木刻、彩绘,随处可见。大门上,一对木刻柿子寓意“事事如意”,镂空石壁上五只蝙蝠围着“寿”字,寓意五福捧寿。学堂的台阶分三层,每层三级,名为“连升三级”。吉祥花草、珍禽瑞兽、历史典故等雕刻,在匠人的精雕细琢下,或寄托希望,或勉励自身,或训诫后辈,“受荫祖先须善言善行善德,造福子孙在勤学勤俭勤劳”的楹联,正是王家治家格言的生动写照。
正屋窑洞顶上的祭祖阁,屋内供奉着灵石王氏始祖王实塑像。王实于元代从太原迁至静升,以种田为生,兼营豆腐。凭借诚信经营,他陆续开办了豆腐坊、醋坊等多家商铺。清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乱,第十四代王谦受、王谦借助贩卖骡马的优势,向朝廷捐献24匹军马,又筹集军粮,康熙龙颜大悦,赐予二人四品官衔。自此,王家开始在官场崭露头角,从五品到二品的官员多达101位。年逾古稀的王谦受邀参加康熙六十一年的千叟宴,并获御赐龙头拐杖。这龙头拐杖,作为皇封兵器,唯有功勋卓著者方能获得,不仅寓意健康长寿,更象征着无上的荣耀。
站在护院城楼,俯瞰而下,高家崖和红门堡,横卧于半山。两堡间,飞桥相连,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鳞次栉比。延展的青石板路,宛如巨龙蜿蜒的身躯;巷弄似灵动的龙爪,深入小城的肌理。河中圆润的鹅卵石,仿若巨龙的鳞片,在水波轻抚下,闪烁着粼粼微光。街边,苍劲的老槐树,摇曳着繁茂枝叶,恰似巨龙摆动的尾巴,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口深邃的古井,宛如巨龙深邃的眼眸,凝视着小城的变迁,见证着时光的流转。
大宅院内,院落套叠,重重交织,门径相衔,层楼耸峙,庭院深深。这里坐拥231座大小院落,2078间屋宇,不同身份的人栖居于不同的庭院,井然有序。据说,院子的前半部分,曾是王家德高望重、身份尊崇者的居所。回溯王家经商致富的峥嵘岁月,风云变幻间,令人喟然长叹。然而,盛极必衰,后世子孙奢靡成风,坐吃山空。到了二十一世,王钦卖掉山西的商号,举家南迁四川,曾经富甲一方的商业家族逐渐消逝。
大红灯笼高挂在巍峨的门楼上,追忆着往昔的热闹与繁华。门前的石狮,威风凛凛,默默守护着王氏家族昔日的荣耀。暮色渐浓,残阳如血,王家大院被一层神秘的薄纱所笼罩,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大院主人王实,以非凡的毅力与智慧,缔造了家族的传奇,印证了出身无法决定命运的真谛。所以,莫要妄自尊大,以为自己无可替代。这世间离了谁,都依然运转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