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2012年2月初,我来到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正赶上东大门广场,展演的《东京梦华录》开园仪式,演员们身着华服,有序登场。仪式生动演绎着,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1102—1125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盛景。京城的外城、内城,河道桥梁错落有致,皇宫内外官署衙门星罗棋布,城内街巷坊市热闹非凡,店铺酒楼鳞次栉比,还有东京的民风习俗、歌舞百戏。此外,朝廷朝会庄严肃穆,郊祭大典的盛大隆重。
广场正中,一尊张择端手持《清明上河图》的汉白玉雕塑身后,是清明上河图浮雕,大型浮雕再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风貌。雕塑基座,上面镌刻有中英文兼备的“中国宋代文化名园”。雕塑后,是依照《清明上河图》建成的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可能是那景那人引我沿汴河前行,一个圆形主题广场,中间为一个大水池。池中停泊有一艘巨型航船,便是当年繁华的汴河码头。汴河,作为北宋贯通南北的经济大运河,各地所产的粮食和所收的赋税,都沿着这条河运到京都。
大名鼎鼎的虹桥,桥身洁白,御风架月,雅致风韵。虹桥于1998年复建,跨径25米,高5米,宽9.8米,上部结构为73根9米长的拱梁,5根10米长的横梁,拼装成杆件状。桥的两端,设有四根望柱和四根9米高的立柱,顶部有一圆盘,上面立有白鹤,可随风转动。只要看下面的十字交仪木,便知白鹤所指的风向,此乃风向标。虹桥,是我国古代十大古桥之一,虽目前未证实始建于哪一年,但虹桥一带的店铺,航船、物资丰盛,无数民众往来交易,一直在为开封的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登上虹桥,环视汴河南北的水域,一派水乡泽国的美景。近处,游艇款款,碧波荡漾;远处,亭台楼阁,交相辉映。与之相对的为龙亭,遥想当年大宋的繁华。
虹桥周边,点缀有十千脚店,勾栏瓦肆,鸿福寺等建筑。寺庙前,“武松路救兄嫂”的表演倒也逼真。另一端,口口相传的“王员外家招婿”在进行。吸引人的是,“梁山英雄劫法场”和“汴河大战”,惊心动魄,彰显男儿本色。此外,飞刀、火圈、盘鼓、女子马球、蹴鞠、高跷等民俗绝活表演,精彩纷呈。
街巷上,古老的牛车“嘎吱嘎吱”驶过,车轮在青石板上留下岁月的辙痕,游人可以亲手转动“四眼井”的辘轳,听绳索与辘轳的低语,感受岁月沉淀的韵味。这里,北宋东京的热闹市井完美再现,浓郁的烟火气弥漫开来,热烈而迷人,让每一位到访者都沉浸其中。
上善门伫立在街衢中,它曾是出入开封汴京的咽喉要道,也是城市与乡村的诗意分界。凝视着这扇城门,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宋代孟元老笔下的《东京梦华录》。书中,作者以灵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开封府周边田园的柔美风光,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一步一景间,行至宣德殿与宣和殿,两殿巍峨并峙,尽显当年皇家宫殿的无上威严。拾级而上,试图追寻往昔君王与嫔妃共赏水上百戏的绮丽旧梦,让思绪穿越时光的洪流。抬眸间,《清明上河图》中的盛景在脑海中徐徐铺展,北宋古都汴京的记忆也随之苏醒。遥想当年,皇帝于市西北隅的汴河北岸,趁着春光明媚,举办盛大御宴,达官显贵们身着华服,欣然赴宴,共襄盛举。
沿廊桥前行,揽秀轩的典雅,景龙湖的灵秀映入眼帘,抬头仰望,拂云阁,高七层,直指云端,恰似“吹拂红尘烟云,洗出清明世界”所描绘的那般,超凡脱俗。于我来说,追寻的不仅是古城当年的繁华旧梦,更是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找寻那份失落已久的文化记忆与心灵慰藉。
踏上浮桥前往九龙桥,这座由汉白玉砌就的石桥,置身其中,时光的界限变得模糊,我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了北宋都城,一时竟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古人还是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