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穿越层叠的经幡云海,自能望见布达拉宫金顶刺破雾霭的锋芒;不必踏碎千年的冰川骸骨,也能听见达玛鼓震颤时空的余音,那声音裹着酥油香漫过经筒,在尘世与梵境的交界处,荡开一圈圈褪色的年轮。
2016年9月28日,我行至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正北的狮子岭南麓。山岚漫过经幡般的枝叶,普陀宗乘与须弥福寿两座寺庙自晨雾中舒展,它们是效仿拉萨布达拉宫、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形制而建,故而民间唤作“小布达拉宫”与“班禅行宫”。飞檐驮着藏式白墙,金顶簪着燕山流云,恍惚间,雪域高原的苍茫风情,已化作一幅徐徐铺展的丹青长卷。
布达拉与普陀宗乘为藏、汉两种语言,意思相同。寺庙前半部为山门、碑亭、五塔门,随山就势,多为平顶碉房式白台,纵深自由布局,没明显中轴线。后半部是山巅大红台,黄金鎏制而成殿顶,金光闪闪,气势雄伟,蔚为壮观。驻足山门,藏式重台城楼正中的拱门上面是乾隆皇帝御题的“普陀宗乘之庙”的石匾。黄琉璃瓦歇山顶的碑亭,里面矗立三座并排方形石碑,中间《普陀宗乘之庙碑记》用满、汉、蒙古、藏四种文字镌刻记述了建庙的历史。左右两侧分别是《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土尔扈特是我国西北摩西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由于准噶尔部不断侵扰,为避免牺牲,17世纪初期,逐渐迁移到伏尔加河的下游一带游牧。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26岁的渥巴锡决定带领土尔扈特部回国,但东归计划遭到了沙俄的严重阻挠,在经历了一场场的苦战之后,于7月底到达新疆地区。为纪念土尔扈特的东归英雄,乾隆亲自撰写碑文。
五塔门是藏式白台,白台上饰有三层17个梯形盲窗,下边是三座拱门,门顶有五座喇嘛塔。每座塔有不同的颜色和装饰,塔的颜色分别代表着5种不同派别的教派和佛:黑教(本波派,代表不动金刚佛)、白教(噶举派,代表大日如来)、黄教(格鲁派,代表宝源佛)、花教绿色(萨迦派,代表不空成就佛)、红教(宁玛派,代表无量寿佛)。红教是清代的国教,所以处在中间位置。
琉璃牌坊是乾隆年间盛行的三间四柱样式,正中匾额是乾隆帝御笔“普门应现”,意为观世音显现普度众生之门,后面有一块匾上刻着"莲界庄严",是观世音居住之处。对于三个拱门,坊间有这样的说法:升官走中间,发财走东边,健康走西边。一座白台是中罡子殿,一副对联写道:“阳间善恶多由你,阴曹地府放过谁”。横批是“你可来了”。殿院内西北角高高的台顶上有一座小殿,里面供奉十殿阎罗。琉璃牌坊后面则是,高低不一、依山分列的各种殿堂。
大红台巍然矗立在白台中央,彰显出藏式建筑的雄浑稳固。正面饰有藏式盲窗。正中间有六个佛龛,供有六尊无量寿佛,象征乾隆皇帝六十大寿。大红台女儿墙以及南面正中都嵌饰有琉璃佛龛,龛内供无量寿佛。高高的殿堂基座为104级台阶,据说上一级可减少一层烦恼。佛家认为人生下来共有108种烦恼,其中生老病死无法避免外,其余104种均可以通过努力免除。
红台千佛阁,里面供奉的是蒙古王宫向皇太后进献的千尊无量寿佛。四周围绕的是呈“回”字形的三层群楼。南群楼各有一座八方紫檀木塔,两座九级木塔坐落在须弥座上,通过二、三层空井直达群楼平台之上,每座木塔内供奉有鎏金铜无量寿佛1080尊,堪称奇观。无量寿佛,也称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象征着光明与安宁,代表着无边无量的智慧和慈悲。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渡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他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佛陀,尤其在汉传佛教的净土宗中,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是主要的修行法门。
万法归一殿,里面供奉有释迦牟尼像。西侧裙楼乾隆题额“大乘妙峰”,意思是佛居圣地。北侧裙楼题额“极乐世界”,意思是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东侧裙楼题额为“庋经之阁”,收藏经文的殿阁。南侧裙楼为“秘密圣境”,意思是传授密法的道场。红台各层均有文物展览,第三层现在展出的是避暑山庄的文物珍品,南西北裙楼的第二层展出的是外八庙佛教珍品。此外,大红台最高点是慈航普度,里边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可以看到寺庙的全景,包括金光灿烂的金顶。
从小布达拉宫出来,乘电瓶摆渡至狮子沟南坡的班禅行宫——须弥福寿之庙。这座庙宇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皇帝为迎接六世班禅巴丹益西前来避暑山庄为其祝贺70岁寿辰而建。庙门三个拱口上建门楼,悬挂着乾隆御书“须弥福寿”匾额,门前摆放着一对石狮子,显得庄严肃穆。正北为碑亭,亭四面墙壁开有拱门,内有乾隆四十五年立的《须弥福寿之庙碑》。碑文用四体文字镌刻,碑身刻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装饰着鱼、虾、蟹、龟等动物,栩栩如生。
碑亭以北,地势渐高,蜿蜒的石级三处,仿佛通向天际。沿途古木参天,枝叶交错,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这静谧的路径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深。登至顶端,便可见一座巍峨的琉璃牌楼矗立眼前,气势恢宏,令人肃然起敬。这座汉式琉璃牌坊采用三间四柱、七楼式的格局,雕梁画栋,色彩斑斓,尽显皇家气派。正中嵌有一块白石木匾额,上面用满、汉、藏、蒙古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御笔“总持佛境”。这四个字寓意深远,意为佛居住的胜境统领天下万法,象征着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的宏大境界。站在牌楼之下,仿佛能感受到佛法的庄严与慈悲,心中不禁生出一份宁静与敬畏。
大红台顶部平坦,平铺方砖,四角各建庑殿顶式小殿一座,琉璃瓦顶,脊上有吻兽。南面两殿用孔雀装饰,北面两殿用鹿装饰,显得格外灵动。大红台内部四周是裙楼,正面开三层窗,窗楣上浮嵌琉璃垂花窗头,形式新颖独特。裙楼第一层东面有四大天王坐像、十八罗汉像和喇嘛教噶举派祖师那若巴、回洛巴等佛说法像,栩栩如生。第二层东南角有八角形的三层砖塔,塔上有龙凤呈祥雕刻,精致美观。第三层东侧有金漆雕刻的坛城,每座坛城的中央和四门各有一尊佛像,庄严神圣。
大红台是吉祥、高贵、权力的象征。穿行在回字形的殿堂,裙楼围成的天井中心是面阔7间、高3层的妙高庄严殿,为六世班禅来承德时的讲经之所。班禅和达赖都是藏传黄教的嫡传。黄教鼻祖叫宗喀巴,传了两个活佛弟子,一个尊为达赖喇嘛,居住在布达拉宫,统领前藏;另一个是班禅额尔德尼,住在扎什伦布,统领后藏。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进入日喀则,要求和西藏订立商约。六世班禅巴丹益西态度鲜明地表示,“西藏属中国大皇帝管辖,须听命中国皇上”,以未经清朝皇帝批准而予以拒绝,展现了坚定的国家立场。
大红台北面中轴线上,分列有金贺堂和万法松缘殿,其中万法松缘殿面阔九间,深三间。殿前为中庭,东西两侧有深一间的廊庑。南面正中三间,称金贺堂,前间单层,后面两层为平顶结构。琉璃万寿塔巍居于中轴线北山巅,台基上装有石栏杆,南面设踏步上下。塔高七层,底层具有广阔的木廊,廊上覆以黄琉璃瓦,上设八角形平台。塔面用绿琉璃砖砌成,壁面饰以精致的佛龛和佛像。塔身色调轮廓清晰,结构美观。整个庙宇与汉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见证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
闲情雅致的行宫,可欣赏藏族歌舞,可感受手绘唐卡,可品味民俗特色,历史厚重与文化交融,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