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代,考试制度为无数怀揣望子成龙心愿的父母,铺就了一条光宗耀祖的道路。待教育家孔子横空出世后,他的思想润泽了无数渴望知识的心灵。在广东中山市三乡镇圩仔文阁后街,天章阁就见证了父母对子女成才的殷切期盼。
2010年3月春日,暖阳铺洒大地,我怀着对探寻的热望踏入了天章阁,一方静谧的院落,一座六角攒尖顶的五层灰砖塔,周身弥漫着文韵,一砖一瓦向世人尽情铺陈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仰头观之,塔身左右各有一副楷书阴刻的对联:“默宰灵枢宣雅化,宏开景运翼斯文”,门额上则镶嵌着一块阳刻楷书的石匾,上书“云汉为章”。塔身第五层的窗额上,镶嵌着“天章”二字石匾。据说,此塔由乡民集资,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兴建,初名“魁星阁”;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更名为天章阁,寓意祈求文星高照,庇佑三乡的读书人鸿运当头。
三乡古称良都,自古便有尚文之风。古代的读书人极为尊崇“魁星”与“文昌星君”两位神灵。相传,魁星乃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形如鬼魅,左手执斗,右手握朱笔,专司权衡人间文才。若得魁星朱笔点额,必能考取功名。而文昌星君则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的“文昌诞”闻名,每逢此日,读书人必前往拜祭,祈求文运亨通。三乡人民对文化的崇尚,祈愿多出文人,这一心愿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崇尚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与优良素质。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信,更能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人生如一场修行,需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修养与境界。然而,这也正是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因为我们未曾经历苦难,往往容易被生活的重压击倒。面对挫折与困难,我们应清楚自己每天要做什么,面对怎样的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回答,只有直面它们,才能使自己振作起来。若要解决心中的困惑,我们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还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多想想人生之路,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或许,我们可以将经历与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与帮助。于是,我选择走进最真实的生活,去体验这一切,体会生命中的感动与美好,也感受人生路上的艰辛与坎坷。
古塔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响,一声一声的,回荡在寂静的院落中。古塔阁边,一树梨花正盛,花瓣随风飘落,有的落在青石板上,有的落入溪水中。这飘零的姿态,不正是人间百态的写照?有人如落花逐水,有人似飞絮随风,各有各的去处,各有各的无奈。古塔阁中,典籍几十卷,竹简泛黄,纸页微卷,墨香与岁月的气息交织。我忽然记起少年时第一次执笔的情景。那时总以为,只要学会写字,便能将心中所思尽数倾泻。如今想来,何其天真。
我提笔欲记此景,却又搁下。有些美,或许只合留在眼底心头。这一刻的宁静与顿悟,将永远留在记忆里,不必诉诸文字,不必与人言说。就像那些无法言说的心事,就让它随春风散去,化作天地间的一缕幽香。就像此刻,望着窗外新发的嫩芽,那种生机勃发的感动,又岂是文字可以道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