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1/15
分享

黄陵庙

旅游车缓缓驶过湖北宜昌的黄牛峡,江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转眼便抵达了长江南岸黄牛岩脚下的三斗坪镇。车在临江处停稳,一座红墙黄瓦的门楼静静伫立,门楣正中,“老黄陵庙”四个鎏金大字在日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其下一横排八仙雕像肃然列坐,仿佛正以沉默守护着这处千年古迹。

时值二零一二年七月初,我拾步走向黄陵庙的山门。眼前是两段青石台阶,层层叠叠三十余级,蜿蜒而上。仰首望去,整座庙宇背倚大江高崖,飞檐斗拱在苍穹下勾勒出庄重的轮廓,既威严,又尊贵,巍巍然如历史的守望者。人们说,这是沿长江三峡一带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庙之一,殿中供奉的,正是远古治水开江的英雄——大禹。禹王殿,静默立于时光长河之畔,低语着那场与洪水的壮阔搏斗。

一座古戏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戏楼对面便是禹王殿,黄瓦丹墙,重檐歇山顶,金顶饰以兽脊、飞檐翼角,气势恢宏。檐下悬挂着两块匾额,上悬“砥定江澜”四字匾,为乾隆皇帝女儿爱新觉罗·琪格所书;下悬“玄功万古”四字匾,为明崇祯皇帝叔叔惠王朱常润所书。两块匾额上的文字,皆是对大禹治水不朽功勋的颂扬。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我不禁驻足凝望。禹王殿前的古树参天,枝叶繁茂,每当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诉说着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大禹手持耒耜,带领百姓疏通河道,治理水患的场景。他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高大,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璀璨。

肃穆的殿堂正中供奉着禹王坐姿雕像,两旁立着盘龙大柱。相传,此庙是春秋时期人们为纪念神牛助禹开峡功绩而修建的,初时名叫黄牛庙。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师入川,途经黄牛峡,专程到此拜谒。他见庙已残破,便主持重修,还亲笔撰写了一篇碑文《黄陵庙记》。到唐大中元年(847年),又将此庙复建,改名黄牛祠。历代名人有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等都曾到此观览胜迹。欧阳修特地写了一首《黄牛峡祠》以记之。苏轼也写了一首题为《黄牛庙》的诗,以抒己怀。碑廊里立有一块悬孔圭形汉碑,上面收集了诸葛亮最早的一篇文章。此外,还有清朝宜昌总镇罗缙绅挥笔写下狂草的一笔“虎”字。值得一提的是碑后那棵铁树,传为诸葛亮亲手栽植。更为神奇的是,铁树每一次开花都跟长江水利幸事重合,一九八三年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时,它第一次开花;一九九三年三峡大坝动工,它第二次开花。

庙里助禹开江治水的黄牛塑像,生动地再现了黄牛的勇猛和坚强。相传,黄牛助禹开江治水成功后,内心非常高兴,于是便跳起了牛舞。正好被送饭来的大禹夫人看到,于是笑出声来,黄牛听到她的笑声,不好意思,便飞身在黄牛岩上蹭干了身上的泥水,回天府去了。于是黄牛岩上就有了一幅黄牛影像。日复一日地耕耘劳作的黄牛,无论风雨还是烈日,都默默承受,勤勤恳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代表着勤劳、坚韧、忠诚和朴实,这种特质象征着不懈努力和持续付出的精神。生活中,老黄牛寓意着忠诚与可靠,它们始终听从主人的指挥,尽职尽责,不抱怨、不退缩。此外,老黄牛还代表着朴实与低调,它们不张扬、不炫耀,只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现代农业中,黄牛不仅是耕田的工具,还成为了产奶、繁殖、肉制品等多元化的经济动物。

厚实的大门上方悬挂着“武侯祠”三字匾,乃是尹瘦石题写。门两侧有“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楹联,为当代书法家钟鸣天题写。里面还有“云霄一羽”四字匾,是宜昌总镇罗缙绅所书。祠里还塑造有《三国演义》的三个故事,左边一组为“三顾茅庐”,中间一组为“空城计”,右边一组为“汉中王正位续大统”。修建这座祠堂是因为当时国家和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家迫切渴望有一位像诸葛亮这样的贤才来救民族、救国家。因此,诸葛亮被誉为历史上最具智慧和忠诚的象征之一。回望历史,诸葛亮在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例如,草船借箭、六出祁山等计策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尤其是《出师表》等文献,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还展现了他深厚的文采和对国家的热爱,其智慧和谋略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北伐未能成功,但他的决心和坚持深深影响了后世,他的故事和智慧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迎着斜阳出寺,再看长江两岸,黄陵老庙,峡谷相依,苍莽黄牛山,彩云缭绕,迷幻之间,一排白色的石壁上矗立着一位身披黑衣、腰佩战刀、手牵一头黄牛的勇士,这就是神奇的黄牛岩。据说是瑶姬帮助大禹治水时派来的土星,后变成一头雄壮剽悍的黄牛。正是这些神奇的传说,为三峡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黄陵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英雄的敬仰,对治水精神的传承。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每一块砖瓦,每一片树叶,都在诉说着那段不朽的传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