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人的头像

唐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2
分享

建水有座天安门城楼

在云南红河州建水古城的悠悠岁月里漫步,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历史的醇厚气息。当那座仿若从岁月深处走来,形似天安门城楼的朝阳楼,骤然撞入眼帘时,内心的震撼与惊喜,如汹涌的潮水,瞬间将我淹没。这座历经六百余年风雨洗礼的城楼,不仅是建水古城的醒目地标,更似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开启了建水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这座滇南古城的灵魂与脉络,感受它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朝阳楼,原名迎晖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它雄踞于建水古城东南隅,城楼高约24米,气势恢宏,尽显威严庄重之态。城楼由高大坚实的砖石城台和精巧雅致的木结构城楼组成,城台正中开拱形门洞,可供车马行人悠然通过,日复一日,见证着古城的人来人往。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举架甚高,巍峨壮观。飞檐斗拱,层层叠叠,似展翅欲飞的鲲鹏;雕梁画栋,色彩斑斓,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楼檐下,悬挂着“雄镇东南”四个大字,笔力雄劲,刚健挺拔,为清代云南著名书法家涂晫所书,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熠熠生辉,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建水古城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正如清代邹佩铭在《登东城楼》中所写:“形胜据荒陬,翻身近斗牛。东南几属国,今古一高楼。山缴通交趾,江城拓步头。有功思击虏,句町汉时候。”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朝阳楼“雄镇东南”的磅礴气势,让我们透过文字,也能感受到它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初见朝阳楼,恍惚间,真的以为自己置身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那相似的建筑形制,那威严的气势,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凝视,心生敬畏。然而,细细品味,便会发现朝阳楼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韵味。它没有北京天安门的那种皇家的奢华与庄重,却多了几分滇南地区特有的质朴与亲切。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建水古城的前世今生,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

建水古城的文化底蕴,首先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文化上。朝阳楼作为古城的代表建筑,是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在滇南地区的杰出体现。它巧妙地融合了中原建筑的规制与滇南建筑的特色,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充分利用当地的石材、木材,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古老智慧。砖石城台坚固厚实,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地震灾害,依然稳固如初,守护着古城的安宁;木结构城楼的梁柱、斗拱等构件,制作精良,雕刻细腻,每一道线条、每一处花纹,都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他们用双手赋予了这些木材以生命和灵魂。

沿着古城的青石板路缓缓前行,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了历史的画卷。这里保存着众多的古建筑群,每一处都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瓦当,都诉说着建水昔日的辉煌。建水文庙是除山东曲阜孔庙之外的第二大文庙,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庄严肃穆。大成殿内的22扇雕刻精美的格子门,每扇门都讲述着一个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古代学子们的朗朗书声,感受到儒家文化在这里的深厚积淀。正如古人云:“学海沧波万步廊,鸢飞鱼跃杏花香。虔诚学子行朝礼,至圣先师端坐堂。兴礼义,育贤良,滇南邹鲁岂能忘?德侔天地扶民庶,道冠古今家国昌。”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神圣场所,更是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阵地,数百年来,无数的学子在这里求学问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儒家思想的光辉在滇南大地熠熠生辉。

朱家花园被誉为“滇南大观园”,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整座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房屋214间,院落42个,布局精巧,错落有致。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典雅,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浪漫元素。园内的房屋、庭院、假山、水池、花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每一件作品都堪称艺术珍品。走进朱家花园,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让人不禁想起黄照奇的诗句:“古城石径漫寻幽,朱府奇园入眼眸。画栋精工凝匠意,花窗巧饰蕴情柔。亭台错落江南韵,楼阁凌云岁月悠。筑梦人生当若此,辛勤始得馥香留。”在这里,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主人的高雅品味和对生活的热爱。

建水的文化底蕴,还深深植根于其丰富的民俗文化之中。在古城的街巷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城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古城便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处处张灯结彩,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舞龙队伍在街巷中穿梭,金龙翻腾,气势磅礴,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仿佛要冲破云霄,寓意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舞狮表演更是技艺高超,狮子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时而登高采青,动作敏捷,憨态可掬,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掌声雷动。唐代诗人苏味道曾在《正月十五夜》中描绘过类似的热闹场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虽然描写的是正月十五的长安,但用来形容建水春节的热闹氛围,也毫不为过。在这里,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元宵佳节,古城内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花灯琳琅满目,宛如繁星坠落人间。花灯会上,不仅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还有当地民间艺人制作的富有特色的花灯,它们造型各异,色彩斑斓,有的如栩栩如生的动物,有的似娇艳欲滴的花朵,有的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每一盏花灯都蕴含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人们漫步在花灯的海洋中,猜灯谜、赏美景,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正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所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这灯火辉煌的夜晚,人们忘却了烦恼,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共同庆祝这美好的节日。

端午时节,家家户户包粽子、挂菖蒲、艾草,举行龙舟比赛。建水的龙舟比赛独具特色,选手们在宽阔的泸江河上奋力划桨,龙舟如离弦之箭,破浪前行,溅起层层水花。两岸的观众呐喊助威,声音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此时的泸江河,仿佛变成了一条奔腾的巨龙,承载着人们的激情与梦想。“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代殷尧藩的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端午佳节人们的心境,在建水,人们不仅传承着传统的习俗,更在这些习俗中,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平安的祝福。

除了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建水还有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它们是建水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建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水紫陶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以当地特有的五色陶土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制陶工艺制作而成。其制作过程包括揉泥、拉坯、雕刻、填泥、烧制、打磨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精心操作,一丝不苟。建水紫陶的特点是“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在陶坯上进行阴刻,然后将不同颜色的泥料填入刻痕中,经过烧制和打磨后,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紫陶上的书画装饰,更是将书法、绘画艺术与制陶工艺完美结合,使建水紫陶成为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它不仅是实用的生活器具,更是承载着建水文化的艺术瑰宝,每一件紫陶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人爱不释手。

建水小调也是建水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当地民间的一种音乐形式,曲调优美婉转,歌词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它源于生活,反映了建水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愿望,是建水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建水的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常常能听到当地人用悠扬的歌声演唱建水小调,那独特的旋律,带着浓浓的滇南风情,仿佛一阵轻柔的微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田,让人陶醉其中。“唱一曲建水小调,道不尽人间悲欢离合;听一段乡音乡情,诉不完岁月悠悠往事。”建水小调就像一首首生活的赞歌,吟唱着建水人民的喜怒哀乐,传承着建水的文化记忆。

建水的文化底蕴,还体现在其悠久的饮食文化上。建水美食种类繁多,独具特色,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建水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独特理解。建水烧豆腐是建水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小小的豆腐块,经过炭火烘烤,外皮金黄酥脆,内里柔软嫩滑,蘸上独特的蘸水,味道鲜美无比,令人回味无穷。在古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烧豆腐摊,摊主们将豆腐块整齐地摆放在铁网上,用炭火慢慢烘烤,不一会儿,豆腐就会膨胀起来,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人们围坐在摊前,一边品尝烧豆腐,一边聊天,其乐融融,烧豆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建水人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建水人的情感和记忆,是建水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汽锅鸡也是建水的传统名菜,它以建水特有的紫陶汽锅为器具,将鸡肉和各种食材放入汽锅中,通过蒸汽的加热,使鸡肉慢慢蒸熟。汽锅鸡汤汁鲜美,鸡肉鲜嫩,营养丰富,是一道滋补佳品。制作汽锅鸡的过程十分讲究,从食材的选择到火候的掌握,都需要精心把控,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这道菜的品质和口感。“汽锅蒸鸡香四溢,汤汁浓郁味无穷。”这道汽锅鸡,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体现了建水人对美食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重视,它将美食与文化完美融合,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建水的独特魅力。

此外,建水还有草芽米线、曲江烤鸭、糯米揣莲藕等众多美食。草芽米线以新鲜的草芽为主要配菜,米线爽滑,汤汁浓郁,草芽清香,口感独特,让人唇齿留香;曲江烤鸭皮脆肉嫩,肥而不腻,味道鲜美,有着独特的风味;糯米揣莲藕香甜软糯,是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甜品,每一口都充满了甜蜜的滋味。这些美食各具特色,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反映了建水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饮食传统,是建水文化的重要载体。

站在朝阳楼下,望着这座古老的城楼,感受着建水古城的文化气息,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动。朝阳楼见证了建水古城六百多年的兴衰变迁,它是建水文化的象征,是建水人民的精神寄托。它虽然形似天安门城楼,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灵魂。它承载着建水的历史,传承着建水的文化,孕育着建水的未来。“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悠,文化璀璨。朝阳楼屹立,见证岁月沧桑;古建筑成群,诉说往昔辉煌。民俗活动丰富,民间艺术独特,饮食文化悠久。建水,这座充满魅力的古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建水古城的文化底蕴,就像一坛陈年佳酿,越品越香;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越读越有韵味。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在岁月的长河中,建水古城历经风雨,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与魅力。而朝阳楼,这座形似天安门城楼的古老建筑,将继续守护着建水古城,见证着建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建水这座滇南古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