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浩瀚星河里,总有一些如明珠般的片段,穿透岁月的尘埃,散发着熠熠光辉,照亮我们对往昔的认知,也为未来指引前行的方向。蒙自西南联大,无疑就是这样一段令人心潮澎湃、难以忘怀的文化传奇。它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镌刻着在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艰难岁月里,一群心怀家国、矢志不渝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执着坚守、对国家的深切担当以及对未来的坚定希望。 回溯至1937年,那是一个被战争阴霾所笼罩、令人痛心疾首的灰暗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在华北大地,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这三所代表着中国顶尖学术水平的高等学府,在战火的威胁下,岌岌可危,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了守护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与教育火种,使其不至于在战火中熄灭,三校被迫做出南迁的艰难抉择。起初,它们合并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试图在长沙这片土地上延续教育的薪火。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短短4个多月后,长沙也难以在战火中独善其身,成为了一座飘摇不定的危城。无奈之下,学校不得不再次踏上充满未知与艰辛的迁徙之路。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抵达四季如春的昆明,并正式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在昆明落脚后,新的难题接踵而至。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当地教育资源的有限,校舍严重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就在这一筹莫展之际,蒙自这座位于滇南的小城,如同命运安排般走进了西南联大的视野。蒙自地理位置独特,交通十分便利,滇越铁路穿城而过,连接着昆明与外界。而且,城内有不少空置的房屋,能够为联大师生提供暂时的安身之所。于是,校方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立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让教育的希望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继续生根发芽。1938年3月17日,郑天挺教授肩负着重要使命,作为先遣队被蒋梦麟与梅贻琦派到蒙自,为分校的设立做前期准备工作。从此,西南联大与蒙自这座小城,便结下了一段深厚而独特的缘分。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设立的消息一经传出,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整个蒙自城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怀着满腔的热忱,张开双臂,热烈欢迎联大师生的到来。他们纷纷将自己家中最好的房舍腾挪出来,以极低的租金租借给分校使用,那近乎象征性的租金,饱含着蒙自人民对知识的敬重和对师生们的关爱。就这样,这群在战火中流亡的师生们,在风景旖旎的南湖之滨,找到了一个暂时可以休养生息、潜心向学的温馨港湾。 1938年4月,文学、法商学两院的师生们分两路,历经长途跋涉,陆续抵达蒙自。其中一路师生从长沙南下,途径广州、香港,再转至越南海防,最后乘坐火车沿着滇越铁路顺利抵达蒙自;另一路师生则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从湘黔地区徒步进入云南,之后再从昆明沿着滇越铁路来到蒙自。他们的到来,仿佛为这座原本宁静的小城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蓬勃的朝气。一时间,蒙自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年轻学子们充满朝气的身影,听到他们热烈激昂的讨论声。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为这座小城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这座见证了蒙自通商历史兴衰变迁的古老建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它那古朴厚重的墙壁,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也见证着联大师生们在这里为知识而拼搏的日日夜夜。法国领事府旧址,这座充满异国风情、别具一格的建筑,也被充分利用起来,成为了联大的教室及办公室。欧式风格的建筑外观,与校园内浓厚的学术氛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而在所有提供给师生们居住和使用的空宅中,哥胪士洋行的条件最为优越。这是一座两层楼的西式建筑,正楼的二楼被用作单身教授宿舍,一楼及两翼侧楼则成为了男生宿舍。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就曾在此居住,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留下了许多与这座建筑相关的故事。如今,这些旧址都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宛如历史的忠实守护者,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动人心弦的联大历史。 漫步在蒙自的古老街头,微风轻拂脸颊,仿佛还能捕捉到当年那些大师们的身影。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陈寅恪、钱穆……他们无一不是那个时代学术界的泰山北斗,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学术造诣。在那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岁月里,他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依然坚定不移地坚守着自己的学术岗位。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在黑暗的时代里,为莘莘学子照亮了求知的道路,在蒙自这片土地上,继续播撒着知识的火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闻一多先生曾满怀深情地把蒙自比作“一个世外桃源”。在他眼中,蒙自宛如一片净土,远离了战火的喧嚣与纷扰,能够让他静下心来,沉浸在书籍的浩瀚海洋中,尽情地汲取知识的养分。他的宿舍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边上的哥胪士洋行,每天,他都要穿过如诗如画的南湖,前往海关的关舍去上课。南湖的景色美不胜收,荷花娇艳欲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翩翩起舞;柳树婀娜多姿,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宛如绿色的丝带;桉树高大挺拔,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层层叠叠的绿树红花,错落有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梦幻般美丽的画卷。然而,闻一多先生除了吃饭、上课等必要的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深居简出,很少下楼活动。他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怒读救国”,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慨。历史教授郑天挺先生见他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便关切地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从此,闻一多先生便多了一个充满趣味和雅意的雅号——“何妨一下楼主人”。 在蒙自的日子里,尽管生活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师生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和充实,充满了诗意与激情。南湖,这片美丽而宁静的湖泊,成为了他们情感的寄托、诗情的沃土。课余时间,师生们常常会来到湖边,或静静地坐在草地上读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或引吭高歌,用嘹亮的歌声抒发内心的情感;或高声诵诗,以优美的诗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们还会在清澈的湖水中尽情畅游,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柔抚摸;在湖边的亭子里热烈地探讨时局,分析国家的形势,为国家的未来出谋划策。青春的气息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弥漫在南湖的每一个角落,让这座原本宁静的小城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因为南湖,一个充满活力和诗意的文学社团——南湖诗社应运而生。闻一多、罗庸、朱自清等著名学者成为了诗社的指导老师,他们以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为诗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宝贵的指导。穆旦、周定一、刘重德、赵瑞蕻、向长清、刘兆吉等年轻学子,则在诗社中崭露头角,成为了诗坛上的璀璨新星。他们用诗歌作为武器,抒发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或激昂,或深沉;表达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对侵略者的愤怒谴责,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那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诗歌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师生们,不仅在学术的道路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还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中,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他们深知,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时代的先锋,自己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他们在蒙自城内办起了夜校,向广大成人敞开知识的大门。在夜校里,人们不仅能够学到基础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素养,还能听到师生们对抗日形势的深入分析和宣传,激发内心的爱国热情;学唱充满激情和力量的爱国歌曲,让激昂的旋律振奋自己的精神。朱自清先生在《蒙自杂记》中曾深情地写道:“他们又帮忙北大的学生办了一所民众夜校。报名非常踊跃,但因为教师和座位的关系,只收了二百人。夜校办了两三个月,成绩相当可观。”通过夜校这个平台,联大师生们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蒙自百姓心中的爱国热情,开启了民智,传播了进步思想,让蒙自这座小城的百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抗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凝聚起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力量。 结合滇南抗战的实际情况,联大师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当地展开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他们不辞辛劳,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疾苦;走进矿工们的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感受他们的艰辛与不易;考察当地独特的文化,收集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谣,挖掘民间文化的瑰宝。他们与百姓们打成一片,亲身体验着底层人民的生活,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对和平的热切渴望。而对于抗战思想的宣传,他们更是一刻也不曾懈怠。《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一首首激昂慷慨的抗战歌曲,在当地被广为传唱。那振奋人心的旋律,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穿透人们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精神。据当地老人回忆述说,那年春节,整个蒙自城都沉浸在一片浓厚的抗日氛围中,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全都变成了充满抗日豪情的春联。这一小小的细节,却足以生动地展现出联大师生的宣传活动,在蒙自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多么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让抗日的种子在每一个蒙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然而,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几个月后,昆明的校舍终于落成,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也圆满结束了学期教学任务。1938年8月、9月,师生们分批陆续返回昆明。虽然在蒙自的时间仅仅只有短短半年,但这段经历,却成为了西南联大历史上一段刻骨铭心、不可磨灭的记忆。它不仅为西南联大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蒙自这座小城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记,成为了蒙自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当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慨的心情走进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纪念馆展示内容丰富详实,分为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联大人才记、联大精神记4个部分,共8个展厅。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承载着岁月记忆的文物、一段段生动详实的文字介绍,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办学历程。在这里,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师生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念、努力求学的感人场景。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们对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纪念馆旁,一座独具特色的蒙自南湖西南联大先锋书店建成开放。书店是一座融合了中西风格的三层建筑,其独特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转角斜坡、旋转楼梯和开敞式屋顶,不仅为书店增添了一份时尚与现代的气息,也使其成为了蒙自这座小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留念。作为主题书店,这里收藏了最全的西南联大相关书籍,种类繁多,涵盖了西南联大的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这些书籍,就像一扇扇通往过去的窗户,为人们深入了解西南联大提供了一个重要而便捷的窗口。当我们走进书店,轻轻拿起一本关于西南联大的书籍,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静静地阅读,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与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他们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西南联大在蒙自的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一段光辉灿烂、令人敬仰的重要篇章。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群怀揣着理想与信念的知识分子,带着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炽热热爱,背井离乡,来到蒙自这片土地上。他们在这里,不畏艰难困苦,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知识的力量启迪着民众的智慧,传播着进步的思想和文化。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精神,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蒙自西南联大,它不仅仅是一段已经逝去的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永不磨灭的文化符号。它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追求,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迎来光明的未来。在今天,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时,更应该从中汲取无尽的力量,传承和弘扬西南联大的精神。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大师们和学子们。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榜样,他们的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永不退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