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天彬(江雾)的头像

唐天彬(江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7
分享

稻浪千重的郫都秋韵

九月的郫都,是一幅被日光浸染得浓郁流金的画卷。秋风过处,德源东林的万亩稻蒜田漾开层层叠叠的金色波浪,宛若大地匀净而深长的呼吸。稻穗低垂,那谦逊的弧度里,藏着泥土最朴素的丰饶。每一粒谷,都是光阴凝成的勋章;每一寸田,都写满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远处,收割机的轰鸣与农人的谈笑交织成曲,宛如一出传统与现代和谐共鸣的田园交响诗。

稻香,是有形状的。它沿着唐昌战旗村的田埂蜿蜒,在红光汉姜的烘干机房外缭绕,最终沉淀为粮仓里一座座温热的金山。晨雾尚未散尽,稻田已经醒来。露珠栖在稻叶尖上,将初升的日光碎成万千虹彩,像是大地不经意间洒落的星子。农人踏着湿润的田埂走来,身后跟着钢铁铸成的“新伙伴”——无人驾驶的收割机行进得从容不迫,连转弯的轨迹都由北斗细心勾勒,精准中竟透出一种节律的诗意。稻谷如金瀑倾泻,稻草被整齐码放,静候化身蒜田的温床。东林村的嬢嬢们笑语盈盈:“从前稻草一烧了之,如今还田作被,土地也晓得‘循环’哩!”

这香气里,不只蕴着泥土的醇厚,也融着科技的清芬。雷越堃立在农机服务中心门前,望向那台日吞65吨湿谷的烘干设备,语气里满是踏实:“从前靠天吃饭,心总是悬着;如今有‘芯片’把关,连阴雨的焦灼都烘成了笃定。”更远处,植保无人机翩然掠过,药雾如轻纱薄幔,替人巡守天地之间的分寸。

若说丰收是土地慷慨的赠予,科技便是那唤醒馈赠的温柔春风。在今天的郫都,秋收早已不是镰刀与汗水的独奏。移栽覆膜机在菜畦间细致“绣花”,水肥一体化系统为作物织就“智能血脉”,埋藏于泥土的传感器,则如大地的“听诊器”,将土壤的絮语转译成清晰的数据流。吴琪龙指尖轻滑,收割机的行迹便在手机屏幕上迤逦展开,宛若一幅当代的“耕云图”。这一次,人们以代码为笔,以数据为墨,在田野上续写崭新的诗篇。

这一切的背后,是“5+1+10+N”粮经布局的深远擘画。五片市级万亩产业园如碧玉镶嵌于郫都版图,十处千亩示范片若星辰散落,连林下的边角都种满了葱茏的希望。至2025年秋,7.81万亩稻田交出4.3万吨的饱满答卷,数字之下,是低效苗木腾退的果决,是蒜稻轮作的巧思,更是现代农业“建圈强链”的磅礴气象。科技与土地在此静静对话,最终谱成丰收的乐章。

暮色四合,稻田复归宁静。晚风偶尔卷起几粒遗落的稻谷,惹得麻雀扑棱争啄。农人蹲在田埂上,捧着新米炊熟的饭团,细细咀嚼这一春一秋的因果。他们的皱纹里,还刻着祖辈“躬耕陇亩”的记忆,目光却已投向更远的远方——那里,鹃农智慧公司的年轻人正勾勒“渔光一体”的蓝图;新津农博园的“超级猪圈”里,基因育种正悄然改写“六畜兴旺”的古意。传统与现代在此郑重握手,乡愁与未来于此深深共鸣。

郫都的秋,终究不只是一季的圆满。它是稻浪与芯片的共振,是镰刀与算法的合唱,是人与土地一次崭新的缔约。当无人机翩然掠过田畴,当数据在垄沟间无声奔流,这片土地便生出了更深的寓意:真正的“丰景”,从不限于谷粒归仓的喜悦,更是生生不息的祈望——是祖先的汗水与后人的智慧在泥土中交融,是传统的深根与现代的繁枝共同撑起的一片高天。

九月的郫都,稻浪千重,诗行万顷。在这里,每一粒谷都在诉说,每一阵风都在吟唱。而秋的尽头,正连着更其辽阔的、春天的彼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