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现锁的头像

谭现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0
分享

歌声中的阿拉尔

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上海知青文化园一面墙壁上有两首歌曲,其中一首是《边疆处处赛江南》。

人人都说江南好,

我说边疆赛江南。

林带千百里,

万古荒原变良田。

渠水滚滚流,

红旗飘处绿浪翻。

汽车飞奔变成娟,

棉似海来粮如山。

……

1965年,一部反映兵团火热生活的纪录片《军垦战歌》在全国播映,插曲《边疆处处赛江南》驰名大江南北,在“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的歌声中,数十万计的热血青年踏上建设边疆的征途。《边疆处处赛江南》是由袁鹰作词,田歌作曲。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田歌根据袁鹰的歌词谱完曲后,弹唱给导演杨振亚听,听完田歌的弹唱后,杨振亚不满意,认为歌曲虽然好听,但不能很好地贴近生活,显得苍白无力。田歌当场撕掉曲稿,立刻背起行囊,奔赴塔里木。他来到军垦战士奋战第一线,被眼前火热的劳动场景所震撼,很快创作出《边疆处处赛江南》新曲稿,成为世人传唱的经典佳作。

无独有偶。2017年,王琪到阿拉尔采风,被阿拉尔人的热情所感动,欣然写下了《阿拉尔之恋》:

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你好像长大了就在这几年

……

随着《阿拉尔之恋》的广泛传唱,阿拉尔也开始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从死亡之海到沙漠绿洲,70年来创下的传奇,吸引了无数叹服的目光。

胜利渠水哗啦啦流下来,

胜利的花儿开呀开不败。

胜利渠,我们开,

胜利的花儿我们栽。

渠水年年流,

花儿永远开不败。

……

(《胜利渠水哗啦啦》)

这是一首尘封在历史长河的歌。为了找到这首歌,我联系上原第一师文联音舞协主席夏明老师,他把音频发给我。听着歌,心里的欢快就像胜利渠水一样哗啦啦地在心底流淌,我能想象出当时人们欢快的情景。这首歌的作词作曲是王洛宾,1954年8月1日,胜利渠竣工之日,时任共和国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应邀到场剪彩,“西部歌王”王洛宾随行。剪彩仪式开始,开闸放水,渠水哗啦啦流淌,人们欢呼雀跃。王洛宾深受感染,创作了《歌唱胜利渠》和《胜利渠水哗啦啦》两首歌曲。

1949年11月底,步兵五师十四团分别进驻阿克苏和温宿。本着不与民争地,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的原则,到沙井子找水找地。相传很早以前,曾有商贾路过沙井子时,极度饥渴,他们掘井找水,可只有流沙而没有一滴水,便得名“沙井子”。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滩,要种地,首先解决的是水的问题。经过半年的全面勘察,确定了从阿克苏河引水的方案,沿国道314公路开凿一条渠口宽29米、渠底宽18米、渠深2.8米、全长66千米的胜利一渠,从阿克苏老河口经沙井子到新井子。

渠道开挖异常艰辛。渠道沿线的土质80%是硬质沙石,戈壁滩上的地表层只有20厘米的土质较松,土层以下就是坚硬的沙石,十字镐挖下去火花四溅。为了减少挖土人工,战士们在工段开槽深挖1.5米以下,把底层挖空,再用夯在上面砸,让沙石松动塌陷。当时,施工工具十分简陋,战士们都是自己制造工具。战士们肩挑人扛,每担沙石都在70公斤左右,担子重,坡陡斜,脚踩在沙石上酸痛钻心,一天下来肩膀压得红肿,背驼腰痛。渠堤夯实都是战士们自制木夯,人工夯土。从1951年3月开工,到1954年8月1日竣工放水,历时3年零5个月。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参加仪式并讲话,他说:“荆江分洪工程是要什么有什么,在这里是要什么没什么。但是,这些困难没有吓到人民战士。战士们自伐木料,自制筐担,自搓绳索,自开块石,自打铁器,自制炸药,缺乏技术人员就自己努力学习,结果仍是要什么有什么。因此,今天所获得的成绩,就更显得伟大和光荣。”1956年,胜利渠延伸哈拉库勒,全长102公里,担负着沙井子灌区95.2万亩耕地的灌溉防洪排涝任务和6万余人的生活用水,胜利渠成为沙井子垦区人民的生命线。

因为有了胜利渠,从1954年到1956年沙井子垦区取得了三年的粮棉大丰收。可是由于大量的开荒、灌水治碱,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土地逐步次生盐渍化,开垦出来的沃土变成了稻谷不长、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这时候老红军——农一师师长林海清来到沙井子垦区,对军垦战士们说:沙井子是我们向塔里木进军的前沿阵地,是农一师的上甘岭,只能坚守,不能放弃。一句话燃起了战士们心中永不屈服的火,战士们挽起衣袖,扛上坎土曼,走进了布满盐碱壳的农田,军垦人就这样展开了一场挖排渠、种水稻、治盐碱、保卫农一师上甘岭的战斗。通过战士们的努力,到1959年,土地的普遍盐渍化得到改善。从此,沙井子稻浪无边,棉海如山,已成为流金淌银的“金银川”。

2008年,李小宁作词,夏明作曲,创作出《胜利渠新歌》,来赞美胜利渠,赞美沙井子垦区:

戈壁上的绿洲,

是胜利渠水沁染。

荒原里的良田,

是胜利渠水浇灌。

胜利渠水哗啦啦地流,

新井子不再枯干。

精品米,优质棉,

两棉堆成山。

牛羊肥,

瓜果甜,

宝地金银川。

……

迎着晨风,迎着阳光,

跨山过水到边疆!

伟大祖国天高地广,

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哪里有荒原,

就让哪里盛产棉粮!

哪里有高山,

就让哪里献出宝藏!

……

这首袁鹰填词,田歌谱曲的《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是《军垦战歌》的主题曲。数十万热血青年就是被这首豪迈的歌曲所鼓舞,来到新疆,投身兵团建设。

2018年季春的一天,我们《口述历史》一行五人走出倪豪梅的家,每个人心里面像堵了一块石头。外面下着雨,我们就钻进雨里,让眼泪跟雨水一起流。

这是一个上海知青的成长故事。1964年4月,倪豪梅给街道党委打报告,要求辞去街道团总支书记的工作,到新疆去干革命!她来到塔里木河畔的农一师胜利十五场(第一师十团),被分配在农场机关,分管青年和共青团工作。到了农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如何过思想关、劳动关、生活关,还要团结和帮助广大青年一起过“三关”。盐碱地、地窝子、玉米馍、麦草铺,使大城市来的上海知青感到不习惯,有的甚至闹起了情绪。倪豪梅对当时的艰苦生活和青年们不稳定的情绪也是感同身受的,但是作为一个共青团干部,不仅自己要过“三关”,而且还要团结青年们一起过好“三关”。这是倪豪梅进疆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劳动是屯垦戍边的主课。每年清淤大会战,要把满铁锹的湿泥甩上二至三米高的渠顶,一天下来两个肩膀又肿又痛,在清淤工地,倪豪梅挑着装满湿湿的淤泥的大筐,要爬很高很陡的坡,重担把肩头压出了血,但她坚持下来了,而且越干越欢。倪豪梅也住过地窝子,每逢大风来临,床上全是黄沙,但大风过后照样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饮食上,吃玉米馍,喝咸菜汤、葫芦瓜,常年少见肉食。倪豪梅是个大个子,饭量比一般的姑娘大,吃不饱时常有,同伴把省下来的馍馍干来支援倪豪梅,她也来者不拒。即使自己吃不饱,倪豪梅也常常把白面馒头省下来给病号吃。

倪豪梅担任连队指导员,在连队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嘴上功夫,更要靠手上功夫。挖排碱渠,有些男同志也常向倪豪梅挑战,在倪豪梅装满湿土的红柳筐里再压上几锹土,甚至用脚踩实。倪豪梅照样把满筐的湿土挑上两米多高的渠顶,有时扁担都会挑断。平时倪豪梅在劳动中还随身带一个背包,内装一些学习资料,有政治读本,也有农业生产及科技书籍,在地头休息时不忘学习。在劳动中倪豪梅常常利用小休息跑步回家喂奶,哺乳后又回工地劳动。

倪豪梅在农一师工作19年,从基层领导成长为师党委常委、政治部主任,后调任兵团副政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倪豪梅调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后,她一直保持着兵团人本色,吃苦耐劳、老实本分、责任担当。初调北京,正值筹备第三届全国工人运动会,倪豪梅担任常务副主任,还担任现场总指挥。不料在开幕前夕,她手指不慎被门弹簧轧断,断指还粘在弹簧门上,鲜血直流,经过紧急抢救,接指成功,保住了手指。十指连心,第二天她还是准时出现在开幕式现场。她说,我是从兵团出来的,兵团锻炼了我,我不能给兵团丢脸抹黑。

倪豪梅用三句话总结她的一生:根在塔里木,蕾结兵团情,花开在北京。作为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很多上海知青对“根在塔里木”的说法提出质疑,说她根在黄浦江,在大上海。但倪豪梅说:“我个人的命运和伟大祖国的时代变迁以及国家的伟大战略是紧紧相连的。我的一切是党给的,人民给的,兵团给的。兵团的精神成就了我,使我成长。我是从新疆塔里木的大漠戈壁中走出来的,在塔里木培养了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1963—1966年,有10万上海知青支援新疆,其中近5万人在第一师阿拉尔市,他们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者,也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推动新疆人文精神的进步。在上海知青文化园,上海知青进疆名录墙镌刻着10万上海知青在塔里木河畔、天山南北给这片土地留下的难以忘却的回忆。

春天的风吹过天山之南,

温柔地抚摸塔克拉玛干,

塔里木河的水好像不知疲倦,

她带走了多少时间,

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你好像长大了就在这几年,

绿色的岛屿扬起红色的帆,

勇敢的你一直向前。

……

这首《阿拉尔之恋》创作于2017年,王琪作词作曲,这是王琪到阿拉尔采风创作的一首歌曲。在王琪看来,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全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有模范359旅,沙漠变绿洲,到处都是奇迹,阿拉尔是神秘的、神奇的。这不仅是一个外人的看法,就阿拉尔本地人来说,身边的变化也是目不暇接。阿拉尔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就像歌里唱的:“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勇敢的你一直向前”,人们用敬慕的目光注视着阿拉尔这块土地。

这是一块勇于创新的土地。2022年10月,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入选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由浙大邵逸夫医院全面托管。作为兵团南疆地区医疗服务中心,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围绕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难点问题,联合浙大邵逸夫医院不断丰富5G+医疗健康应用场景,推动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2023年6月18日上午,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远程手术中心,远在5000公里外的浙江杭州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普外科蔡秀军教授团队的主任医师梁霄,在当地的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哲勇合力下,通过国产原研微创手术机器人操作台,在电信5G网络的加持下,为阿拉尔市患者姚女士成功实施了肝脏切除手术。这是中国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肝胆手术,实现了我国5G超远程机器人人体肝胆手术零的突破。

2023年10月24日,兵团南疆机器人手术中心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揭牌成立。兵团南疆机器人手术中心的成立,将助力医院构建完备的机器人手术标准体系,使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成为南疆地区智能手术覆盖病种最全、术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的综合性医院。标志着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在微创诊疗技术领域迈上了新台阶。

这是一块创造奇迹的土地。一师阿拉尔市深挖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三五九旅红色文化、西域文化以及沙漠、河流、湿地、大农业等优质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5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发布公告,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由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和沙漠之门旅游景区组成。核心景区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国家级荣誉,列入国家第三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单。

这是一块充满活力的土地。2023年12月29日16时,阿拉尔塔里木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万人次,标志着阿拉尔塔里木机场提前7年实现规划年(2030)旅客吞吐量30万人次目标的任务,实现这个目标仅用一年多时间。阿拉尔塔里木机场2017年开始筹建,2018年完成选址,2020年完成立项和可研批复,2021年开工并校飞,2022年即建成投运,第一个航季就有5家航司开通16条航线通航12座城市,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根据《2024年全国航空情报数据重大变更计划》,阿拉尔塔里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新建1.55万平方米的T2航站楼。阿拉尔塔里木机场是近年来新疆发展速度最快的支线机场。

徜徉在阿拉尔,天空如蓝,绿树成荫,歌声穿过时空在阿拉尔上空荡漾。在这让人奋进的歌声中,阿拉尔会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

阿拉尔你是我远方的思念,

每次我走进你都感觉好温暖。

阿拉尔谁把你遗落在人间,

让我人在塞外却恍如游在江南。

(《阿拉尔之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