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志军的头像

谭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9
分享

我心中那座难忘的古桥

踏入皖南山水,形制各异的古桥便映入眼帘。它们或静卧村落,或点缀田野,拱桥、板桥、曲桥、平桥、廊桥、月桥……一座座古桥,宛如“长虹卧波”“玉带环腰”“新月临水”,在潋滟波光的倒映中,无声地拨动着旅人的心弦。

在层峦叠嶂深处,藏着一个名叫七都的村落。四周群山如黛,连绵逶迤,环抱如屏。村西北的五峰山尤为奇秀,主峰浑圆如弧,两侧各簇拥着两座俊俏的尖峰。此地林深木秀,雨沛水丰。每逢汛期,山溪奔涌,汇聚成流,穿七都村而过。

村西南的瑶成河上,横卧着古朴的三元桥,一臂挽着七都三元村,一臂挽着査上村。此桥又名承德桥,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长约三十米,宽约五米,高约七米。桥身爬满青藤碧树,宛如苍龙饮涧。桥面青石斑驳,两侧不设护栏,更显古拙沧桑。桥下湍急的溪流,仿佛以无形之力将它高高托举,衬得它愈发雄健挺拔。这位历史的“老者”,已在河面上栉风沐雨,巍然屹立了六百余载。

古桥延伸的小径旁,五峰山苍翠的怀抱里,曾坐落着一座神秘的军营——那是我奉献了最美好青春年华的地方。自1971年至1988年,部队便扎根于此。古桥头的空地上,两根杉木杆支起银幕,便成了露天影院。每周,政治部电影组在此为官兵与村民放映影片。

数百年来,三元古桥早已是七都村的地标。而在我十数载军旅岁月里,它更是我与战友们出入营区必经的“老友”。它的身影,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化作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旅时光,白驹过隙。当年那群怀揣梦想、告别家乡的热血青年,转眼便要挥别情同手足的战友,离开那承载了青春热血的营盘。临行之际,那份沉甸甸的留恋,不约而同地系在了这座沉默的古桥之上。三元桥,它默默见证着:无论军龄长短、职务高低,每一位军人告别曾经并肩战斗的热土,告别那些同甘共苦,甚至生死与共的战友时,内心那翻涌不息、难以割舍的军人情结。这情结,是对军人身份的无上珍视,是对军队荣誉的深沉崇尚;是熔铸于血脉的军人气质,是对戎装生涯的无限感念;是崇高敬意与赤诚感恩交织的洪流。

溪流是自然的脉动,古桥是文化的凝眸。每一座古桥,都承载着属于自己的光阴故事。与古桥对望,时光的静默里,总萦绕着诉不尽的前尘往事。这里,注定还会有人相遇,也注定还会有人告别。人生路途多坎坷,一半风雨兼一半桥。走过古桥,便仿佛穿越了一段悠远的历史,踏出了一份心底的坦荡安然。几年前,我与几位战友重返故地,再次伫立在这座魂牵梦萦的三元桥上。因新修了水泥桥,村民已不再以它为通途,古桥便卸下了实用之责,静守一隅。风雨侵蚀,岁月留痕,蔓生的野草将它拥入怀中,桥上杂树在萧瑟秋风中低语,仿佛向后来者诉说着往昔的峥嵘。

落日熔金,残阳泼洒在黝黑的桥身,古桥更显沉静苍茫。我们久久伫立桥畔,不忍离去。岁月留痕,世事沧桑。这座桥,曾因人们的需要而存在,曾有过车水马龙的辉煌,曾刻印下无数步履的痕迹,也曾饱经风霜雨雪的洗礼。如今,它只是安静地横卧于此,无怨无尤,不离不弃。它是一位忠厚的守望者,一位沉默的奉献者——正如那代军人无悔的青春,无声地诠释着奉献最本真的模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