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志军的头像

谭志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22
分享

潇水悠悠柳风长

金秋十月,我们驱车来到永州零陵古城。“永州之野产异蛇……”——中学时代便熟读的柳宗元《捕蛇者说》,将我们引入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思的土地。柳宗元谪居永州十载,将人生的失意化作笔墨的丰盈,《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名篇,如星斗般照亮了这片南国山水。

柳子街依偎在潇水西岸、愚溪北畔,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柳宗元生活起居之处。走在仄仄的石板路上,两侧楼舍参差,长街蜿蜒,仿佛通向时光深处。风过檐角,似有历史的轻叹。

柳子庙静立在街巷中段,始建于北宋至和年间。砖木结构的院落面朝愚溪,背倚青山,古朴中自有一番清雅气度。正门上方,“柳子庙”三字深镌于青石,如同时光刻下的印记。

庙宇共三重。迎面是赵朴初先生手书“八愚千古”匾额,墨韵沉厚。回首可见一座精巧戏台,檐下悬挂着何绍基所题的“山水绿”匾,字迹清隽,取自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意境,仿佛将千年前的那片青绿邀至眼前。

正殿中央,柳宗元大理石像侧坐执笔,面容清癯,目光深邃。身后的粉壁上,“利民”二字端正有力,道尽他毕生的政治理想。两侧墙壁嵌着《永州八记》全文碑刻,字字珠玑。最珍贵的当属明代严嵩《寻愚溪谒柳子庙》碑,乃其正德十三年出使桂林,特转永州拜谒时所作。这方青石历经五百年风雨,默默见证着后人对先贤的敬仰。

拜谒柳子庙后,我们踏上横跨愚溪的柳子桥。溪水在脚下潺潺流淌,遥想当年,谪居此地的柳宗元,将满腔忧思托付山水,在小石潭畔听见“如鸣佩环”的清响,在钴鉧潭边记录“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的景致。这些文字如星火,引无数后人循迹而来,愚溪“三记”遗址,更是历代争论的焦点。

千年流转,昔日“三记”究竟何在?不曾想,数年前愚溪千年首度清淤,竟使长埋淤泥的钴鉧潭、西小丘与小石潭重见天日。

沿柳子街青石路溯溪东行,溪回路转,钴鉧潭豁然眼前。潭水清深,形似熨斗,波光潋滟。再往前,便是西小丘遗址。果然“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穿过幽篁,数十石阶之下,小石潭静静呈现。

一泓碧水凝静清冽,日光下泛着莹莹光泽。水深及膝,泉石嶙峋可见,俯身细观,无名小鱼倏忽往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伫立潭边西南而望,溪流斗折蛇行,绿潭、泉石、翠竹、古树交织成画。眼前景致与千年前的文字如此契合,令人顿生时光倒流之感。掬一捧潭水拭面,清凉沁透身心,仿佛在这一瞬,我也融入了这方静寂。

正值午时,四野无人。微风轻拂,竹叶簌簌,水面泛起丝丝涟漪。此刻的小石潭是寂寞的,我静静地坐在潭边,那种“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如清泉般浸透着身心。

这清澈的潭水,千百年如一日,就这样静静地流着,静静地流在中国人的心田。而那些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连同哲人的坎坷与智慧、忧思与文采,都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留驻在这方孤寂而永恒的石潭中。

归途经过黄叶古渡,这里是永州五大古渡之一,曾是湘桂古道上的重要枢纽。想来柳宗元当年应多次从此往来。如今的渡口已由舟船连成浮桥,沟通着潇水两岸。

夕阳西下,潇水悠悠北去。江上渔舟依旧,鸬鹚默立船头。千载光阴如水逝,唯有柳子的风骨与文章,如这潇水一般,源远流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