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盛夏,每年都有一段酷热难耐的时光,比如今年35℃以上的高温天气持续了很久,天天骄阳似火,也不见雷公公雨婆婆来凑个热闹。
人们的心里也像下了火,网上有个段子可谓把这种热的烈度夸到了极致:“我这条命是空调给的!”
不过,我对天热的反应比较平淡,甚至不以为意,与空调却扯不上多大关系。整个夏季,除了最热一段时日的夜晚和午休外,我一般不开空调,且有意回避空调。我偏执地认为过于依赖空调不是什么好事情,人的生活还是自然一点为好,夏天就该热,冬天就要冷,这才对头。当然,高科技有很多利人之处,绝对的排斥也不是一个现代人的理智做法,我的观点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两权相害取其轻——当睡眠质量下滑带来的危害超过了可能的电磁辐射、病菌感染、受凉感冒等等副作用时,还是开着空调睡觉比较划算。
我真正惧怕的,倒是梅雨季节那种闷热潮湿的天气。楼梯的台阶上、水泥地上,现出一块块潮斑,有细小的水珠渗出来,空气湿度大,气压很低,觉得胸口有点儿闷,呼吸不顺畅,这往往预示着天气有一些“毒素”要排出来,稍后将迎来一两场大的雨水,但是这雨不是说下就下、说完就完的,常常欲罢难休、藕断丝连。这个时候,稍一动弹或喝水进食,都会引得汗腺张开大口,油一样的汗液一层层沿着皮表往下细、细,像蚂蚁在满身爬行着,很不舒服。浑身上下都湿嗒嗒、黏糊糊的难受,衣服湿了晾不干,到晚上洗过澡没干衣服换。家里家外到处起霉,细菌滋生,闹肚子的事极易发生。
晴天大日头的响亮天气反倒不可怕。虽然阳光猛烈,高温炙烤,但视野坦荡,物什干燥,就是单一的热,没有陷阱。抬头看,天边堆着几朵云山,空气出奇地洁净,每天的监测报告都在良好以上。汗的确很大,但流得再多,扇一扇,就干了,不会湿漉漉的发凉侵害肌体。这种体验,使人在心理上能够接受这样的天气,不觉得有多么难熬。
我的身体状态,似乎也有一种抗热的本能。并非强壮,而恰恰是太精瘦,以致蓄热功能差,御热能力自然就强了。多数人到了夏天,食欲不振,我却相反食欲空前的旺盛,热能给胃肠道开足了马力,消化梅活跃,每一餐都吃得很爽。
我当然不认为自己不怕热——大自然的威力是任何力量也对抗不了的,人能够做的只能是顺应天意,适应时空嬗变,而不能逞能给自己制造麻烦。夏日里,我喜欢用白开水补充体液,一天三餐也简单。早晨一大碗营养粥、一个鸡蛋,晚上绿豆稀饭、馒头或饼子等,就着几样自制的小菜,比如泡豇豆、凉拌黄瓜。腻了换换花色,就吃南瓜烀绿豆,降温又可口,一两碗下去肚子已经“蒙古蒙古”的了,嘴还止不住,但撑得再饱也不担心脾胃负担重。中午,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一个丝瓜紫菜汤或西红柿蛋汤,搭配少许粗粮,两盏约300毫升的啤酒清凉助兴,直呼啦个神清气爽,饭后小憩一会儿,美得不行。
夏日的睡眠尤为重要,但这个季节人往往睡不好。噪音,燥热,心中的某些不平与骚动,内外的纠结冲突,加上昼长夜短,睡不好觉的人很普遍。这时,人应该力避由于外界干扰而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烦躁,感情跌宕、郁结苦闷、怨忧失望等负面情绪,会对睡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我的办法之一是减少外出和在虚拟世界的游荡,保持心情的单纯。一个教书匠收入一般,但暑假这一“福利”却得天独厚,虽然各种继续教育、研修占用了不少。人不可能事事如意,高强度抑或提心吊胆下的高收入、贵族化生活,与张弛有度、心安理得下的温饱线、平民化生活,如果让人选择的话,我宁愿选取后者。人有多大的权就有多大的责,有巨额的收入就必有超负荷或高风险的付出,不会有例外情况存在。不为了钱多,就不必放假了还天天在外跑,跟别人应酬;反过来说,不出门、不去猎奇外界,各种花花绿绿的诱惑就攻击不上我,也不大可能碰见一些厚着脸皮钻营的丑态。这样一来,心里面就能保持一贯的平静,多了坦然,少了挣扎,习习凉风由内而外吹来,热浪自然逃匿。此时反观暑夏,不过就是特别一点的气候而已,无他!
我的另一个办法就是规律生活,读书养神,“文章度日守心闲”。每天一早起床,趁凉快出门散步,顺便买点菜,约花一个小时,晚饭后也去人稀处转一会,其余时间则宅在家里。
套房有弊端,同样有不少长处,如夏季住套房就很阴凉,一进单元门就能感觉到,室内更不用说了。我把躺椅放在客厅里,每天半坐半躺在上面看书,手里捏枝笔,间或画画、圈圈。也意识到这对视力不好,但我喜欢这种随性的样子。累了,就躺下来,双手举着书,书脊朝上,书页向下,对着脸,漫不经心地瞅着,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在休闲。常常一会儿功夫上下眼皮开始打架,手臂一松,书滑落下来合在脸上,片刻间进入浅梦。要是家人不弄出响动,或许能睡许久。
特别热的时候,一台小摇扇能够满屋生风——就是不扇也没多热,躺椅很像儿时的凉床,吸走了体下多余的热量。读书有人闹中取静,我这是热中觅凉,我想都是心态使然吧:心远地自偏,心静自是清凉国。如果灵感来了有了涂鸦冲动,更是忘了时间与周围。
吃得好(无关档次,只是合适),睡得香,生活淡定,心情充实,觉得这夏日过得真快。一晃立秋了,一晃处暑了,夏蝉的嘶鸣开始平缓,第一枚黄叶于渐凉的风中从眼前悠过——秋到了。回望走过的炎炎夏日,竟莫名中有了几分舍不得。
◎稻草
去餐馆吃饭遇见一个菜,名叫“稻草肉”,别致的名字,奇特的组合,让人颇有些惊讶。只见大块缠绕着稻草的酱红色五花肉,整齐地排列在洁白的瓷盘里,看上去很养眼,香味浓郁。
大家纷纷动手,可我的手此刻好像也被稻草缠住了一样,一时僵在那里,思绪却瞬间回到了恍然隔世的过去……
稻草是水稻脱粒后留下的秸秆,柔韧结实、透气性好,是农家建房的首选材料之一。秋收之后,把从生产队分得的稻草晒干垒成草堆,再从草堆里一把把扯出来,大致捋顺,扎成捆,就可用来覆顶和苫墙了。望着阳光下新盖好的草屋,人们的心里也是金灿灿的一片。
家乡皖中没有火炕,到了冬天单薄的床铺真让人难挨。人们便想出了应对的办法:在粗布床单下塞进厚厚的稻草做床垫,虽不比棉絮柔软,可躺上去也还泡泡的。再把圆柱形的布袋子也塞满稻草,就成了暖暖的枕头。有了稻草的庇护,寒夜里就能睡得安稳了。
这样的夜晚,偶有乞丐、流浪汉什么时候钻进了村头的草堆洞里,日上三竿才见他们爬出来,看得人心里不是滋味,可同时也庆幸多亏有了这些草堆啊。
那时候没有化石燃料,农家一日三餐烧的柴火主要是稻草,夏天时还要去砍野草来补充。平时攒下的木柴,凭票买回来的煤球,只有逢年过节或家里办大事时才舍得用。草火跟稻草的性子一样,不急不躁,均匀、柔和,不糊锅,煮出的饭格外香。
而对牛来说,一堆稻草便是漫长冬季里的口粮;牛又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因此人能吃上一口饭,也有稻草的很大功劳呀。
稻草给予人的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人们雨天穿的是稻草编成的蓑衣,晴天戴的是稻草织成的草帽,走路穿的是稻草打成的草鞋,储存谷物、种粮用的是稻草扎成的稻囤、茅包,挑担捆扎用的是稻草搓出的草绳,挡风保暖用的是稻草缀成的帘子,擦脏去污用的是稻草团成的清洁球,鸡鹅下蛋、孵雏用的是稻草做成的暖窝……
可以这么说吧,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稻草的身影。
有个熟语叫“救命稻草”,现在多用来讽刺在危机时抓住一个毫无价值的东西,不过徒劳而已。可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艰苦年月里,如果没有稻草,还真不知道父老乡亲们的日子怎么过。
《中药大辞典》记载,稻草含有还原糖、蔗糖及多糖等,这就是稻杆咀嚼起来有丝丝甜味,而晒干后有淡淡清香的原因,可见,从养生的角度讲,稻草于人的健康的确有益,与猪肉做搭档,并非胡乱的拼凑,而是既有情感基础、又有科学依据的,想必厨师一定是一个善于钻研业务、又经历过真生活的人。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稻草的出镜率愈来愈少,甚至被毫不可惜地丢弃掉。但是,就像一个曾经救过你命的人,尽管事情早已过去了几十年,甚至他已不在人世了,也决不该忘记他的大恩大德。
◎此景可待成追忆
读《出梁庄记》,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故乡。“我梦见过找不到回家的路。回到家里,那几间烂屋子也找不着了,最后哭醒了。”读到此处,心头也不禁涌过一阵悲凉,因为它即将成为我的现实。
我的“梁庄”那时住着十来户人家,一个生产集体,百十口人,每天鸡鸣狗吠,牛哞猪欢,炊烟袅绕,一派升腾景象。
没有人规划,可村庄的整体布局统一。房屋底矮,但从不缺少阳光。乡亲们讨厌白天关门,下田干活或临时外出,门都敞着。不过锁跟不锁也没多大区别,钥匙就塞在门楣一边的门洞里,家家都这样,没什么保密的。若在夏夜,门还会整夜开着,人都在门外场地上谈天、过夜,像是一场露天茶话会。场面更热烈的是洗塘澡。晚饭后,男女分开到村东的两口大塘里集体裸浴,欢闹声击水声传得很远很远。
门开着,特别方便互相闹门子(串门)。一有空闲,三三两两凑一块,张湾前李山后,东扯葫芦西扯瓢,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埋伏,不需防备。中午吃饭时也闹,有的家全家出动,有的人一顿饭从村头吃到村尾。菜或饭不够,在哪家都给你添,不要会惹人怪。逢年过节更是你来我往,你推我让。
由于互动频繁,村民亲得如同一家人,一户有喜全庄同乐,一人遭罪满村皆悲。偶尔也有争吵、摩擦,不过是一些小插曲、一点调味剂……
然几时起,人都跑到集镇和城里去了。老屋年久失修,垣断壁残。老人们一个个先后死去,年轻的也不再回来,曾经轰轰烈烈的村庄,一下子冷清得让人可怕。加之六七年前,合六叶高速一夜之间穿村而过,田园被切割和征用,新村规划已经明确村庄要挪窝,一切很快将被连根掘起……
我明白,将要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一样,谁也挡不住。消失的,也不仅仅是一座具象的村庄。此后,故乡于我,只是一场温馨的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