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德武的头像

唐德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9
分享

十字路口(外一篇)

那时,老大桥北头的十字路口是我每天上下班必经的地方,这里四通八达,车水马龙,往来熙攘,喇叭声此起彼伏,也算小城的繁华地带,可不知何故一直没安红绿灯。斑马线形同虚设,那些车辆不论大小都有急事,总是呼啸着而过,常弄出点事情,以致每次经过时都提心吊胆。

一天中午下班,我等着过马路时,被身后左转弯的电动车刮倒。我强忍着疼痛站起来,喝住了欲溜走的年轻人,“教训”了他几句,感觉应该没多大事,就放他去了。可多数情形并不是这样,碰撞的双方一个劲“互掐”,引来层层围观。后来虽在西北角增设了一个岗亭,可状况没见多大好转,只是老警来处理纠纷及时些。

碰撞也不只在交通上。东北角是一爿微型广场,矗着一个高大的城市宣传牌,一对水果夫妻竟在此安营扎寨,用帆布和货车围成了家,摆摊售货,俨然超市,后来又弄起了蔬菜买卖,还养了一条狗、几只鸡、一群鸭,真佩服他们的创意。由于市口好,一天有个流动的水果摊贩也想来沾点光,结果又掐了起来,新摊子被掀翻,水果滚落一地。双方都扬言“有人”,居然闹到派出所。只是后来再也没见到那个生面孔来了。

瞧不上眼的是那些吃食摊点。中午卤菜,早晚小吃——炕烧饼的,摊卷饼的,炸糍粑的,拌凉皮的……都会准时推着小车来,设备简约而适用。烧饼1块,卷饼素1块、荤2块,便宜。消费人群多是早晨赶时间的上班族、民工和傍晚放学路过的学生们等。卷饼里裹束生菜,油条中夹根大葱,一边走一边嚼得嘴角泛花。

摊主大都是中年女性,动作娴熟,手脚麻利,神态自如,两分钟能搞定一个顾客,汗涔涔的脸上漾着红光。没人时相互聊聊,翻翻钱盒子,挑出稍大一点的票子揣兜里,晚上回家再盘点,这一夜的梦沉而香。我很羡慕她们,每天数着那几个小钱却不乏欢喜,心安理得,没有过高的欲望自然不存在深重的失望,简单、充实、满足,怎样一种自在人生。

在十字路口的东南拐弯角,是块休闲场所,有花坛和木条椅。早晨与黄昏,附近的老人们爱在这里溜达、集聚,三三两两,闲谈,静坐,听小广播。他们的眼神轻盈、飘忽、空泛,在看什么,又好像不在看什么,那么多具体的东西早沉淀下去了,浮在眸中的是一种月白风清的空灵。

傍晚时分城管走了,十字路口更加热闹了。拐角的马路上,停满戴着头盔、两眼如鹰一般锐利的摩的。人行道上下,大桥两边,冒出了各式各样临时摊点,摆车上或地上,叫卖声五花八门,有卖应时果蔬的,有卖服装鞋帽的,有卖小百货挂件的,有卖旧书杂志的,不一而足,档次都很低,可从不缺少顾客。

一年四季,十字路口留下了我千百次穿越的身影。黄昏踏着夕阳回家,清晨迎着晨风出发,多数时候心态平静、安闲,但偶尔也会因情绪碰撞而发生心情事故,好在理智很快出面,迷失的道口再次明朗起来。

闭上眼,我能回到此处每个角落的每个镜头里,那缕缕饼香仿佛又随着微风悄然钻进鼻孔。因为熟悉,每天所见皆如昨天的复制;可我知道,生活从来不会回头,每天的太阳都是崭新的。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里更是天翻地覆——老大桥蝶变为高架桥,派河幻化为运河,小气的“十”字摇身一变成气势恢宏的“T”字。一眼望不到头的望水路上,偶见机动小食摊一闪而过,车身上都贴着绿色的微信收款码。

◎活着多好

——读余华的《活着》

如同爱情,苦难也是人生一个永恒的话题。《活着》即讲述了一个普通人一生苦难的故事,艺术地表现出人生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小说中,厄运总是黏着福贵,甩不掉也赶不走,令人揪心。但当读到结尾处福贵和老牛在夕阳下渐渐离去,晚风中传来了老人粗哑而又令人感动的歌声时 ,一切又都释怀了。

我不禁想起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那个多愁善感的王子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了,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泪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当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自己也受尽非人的折磨而成了残废时,他并没有选择自我了结,而是拄着拐杖行乞度日。别人听完他的身世,吓得泪流满面,他却正色道:“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的确,死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不幸的命运中,王子坚强地活了下来,由此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呀。王子能够坚定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我想,唯一可能合理的解释就是求生的本能,也可以说是对生命的尊重。

造物神奇。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在无数不确定的偶然中,幸运地降临到这个多彩世界的。所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神话,都带着某一种使命,人应该对生命本身怀有敬畏之心。父母赋予我们的发肤,神圣不可侵犯,我们更不能自己作践自己,否则就是亵渎上苍,就是犯罪。

人生路上,我们还肩负着维护亲情和道义的责任,需要对温暖的爱情与友情作出回报。因此,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为了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因此再大的难也不能压垮生之意志。理想、事业、成就,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或许都太遥远了,他们只知道每一天都要踏踏实实走过,“好死不如赖活”就是最朴素而又深刻的哲理,始终把希望投射在明天的屏幕上,苦涩中不断地孕育出甜蜜的向往,熊熊燃烧起来的生之信念,足以把世上一切的痛苦与不幸都溶化成流水。

苦难,会让人生愈发坚强!

诚然,苦难有时也会产生一种自毁的力量。很少有天生不怕挫折的人。面对不能改变的困境,人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曾经沧海难为水”,往往经历的风浪多了,反而能够获得一种超然、自在的生存状态。我不愿把这样的成长拔高到什么层面,而宁愿说成是活着的必需。生活本已艰辛,为何还要往辛酸的伤口上再撒把盐呢?能够活着多好啊,生命可贵,何况还有许多令我们感动和愉悦的人和事,有必要那样愁眉苦脸的吗?

福贵和王子都是超然的人。

其实这样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就在你我的身边,就是你、我和他,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正因为如此,作家笔下的故事一旦进入读者心中,便产生了普遍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一定能够超越民族和国界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