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公司比赛,其中有个论题是: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过程还是结果”。看到题目的时候便有了些思路,本想着写些什么,但被辩论时双方毫无逻辑的,读稿式的的争吵生生打断了思绪。
晚上回去的车里,偶然翻到书库里的《百年孤独》却又是想起辩论的题目。
我最早的写作风格受叔本华影响最重,对于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的观看也足够悲观。
从结果看,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是彻底的虚无与幻灭——整个家族连同马孔多从世间被彻底抹去。这完美印证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生命意志盲目地挣扎,最终导向的只是“永恒的虚无”。这个被预言锁定的结局,彰显了结果的压倒性力量,它似乎宣告了所有过程努力的徒劳。
但有时我总是问自己:
那面对既定的结局我们为什么还努力的活着?为何不在深沟中等待着黑夜的降临?
因为意义,结果本身没有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对结果的态度赋予结果意义。我们不应该追问结果的意义是什么,而是意识到,我们才是被追问的对象。生命的意义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而在当下的每个瞬间,在于我们如何度过每个当下。
过程的真正价值,正是在对抗这一绝望结果中得以迸发。
我们纵使身处深沟与黑暗但总会有人抬头仰望星空。
人生不是由命运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所塑造。尽管结局是毁灭,但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代人都在这场注定的悲剧中,热烈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优越性完美”。无论是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戎马生涯,还是阿玛兰妲的爱情与恐惧,他们的挣扎、选择与赋予生活的意义,构成了鲜活而真实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他们对抗宿命,确认自身存在价值的唯一战场。
家族的命运如同一场无法醒来的集体噩梦,其过程充满了潜意识的本能冲动、重复的创伤与无法化解的情结。这些非理性的、充满激情与痛苦的内心风暴,恰恰是人性最真实的流露。过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精神修罗场,展现了生命与死亡如何交织、搏斗,其本身的戏剧性与复杂性,已远超那个单一的、沉寂的结局。
《百年孤独》以其最极端的形式,论证了过程之于结果的优先性。结果的“虚无”是叔本华式的哲学终点,但过程的“丰饶”却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所揭示的生命真相。法律追求结果的公正,但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人本身而言,生命的重量与尊严,并不系于那个终将抵达的寂灭终点,而全然在于对抗虚无的途中,那些充满意义追寻、爱欲纠葛与意志燃烧的每一个瞬间。
不管是法律还是社会关于过程正确还是结局正确的争论或许还要存续千年,毫无道理的辩论赛或许还会上演。
但对于我来说我终有一天将死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过往的人生如走马灯在我眼前浮现,我不会纠结于这辈子是好是坏只会怀念于我的生命如夏花一般璀璨。
如果,我终于不可避免的死去,请在我的墓碑上写到:一个勇于在生命中生存的胆小鬼,他的一生都在为了生存而战斗,他是胆小鬼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