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来,每当我背着燃气安全宣传包走在社区街巷,握着检测仪器俯身检查居民家的燃气管道时,总会想起七岁那年盛夏的河岸。那片浑浊的河水曾是我童年的噩梦,而田铁龙叔叔伸出的手,便是穿透黑暗的第一束光,不仅拉我脱离生死险境,更照亮了我此后漫长的人生志愿之路。
1981年的夏天格外闷热,七岁的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村外的河边摸鱼。河水看似平缓,水下却暗藏漩涡,我脚下一滑,瞬间被水流裹挟着往河心拽去。慌乱中,我呛了好几口浑浊的水,手脚胡乱扑腾,耳边只有伙伴们惊恐的呼喊声。绝望之际,我模糊看到岸边跑来一个身影,来不及多想便拼命伸手去抓。那是一双布满薄茧却异常有力的手,紧紧攥住我的手腕,将我从死神手里硬生生拉了回来。
救我的是田铁龙叔叔,当时他正因胃病在家休养,听见河边的呼救声便立刻跑了过来。他把浑身湿透、瑟瑟发抖的我抱到岸边的树荫下,脱下自己的褂子裹在我身上,又快步跑回家拿来干衣服和热水。“以后可不能再往河中间跑了,多危险啊。”他坐在我身边,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生命就这一次,可得好好爱惜。”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是责任与担当,只记得他掌心的温度和眼神里的关切,像一束暖光,驱散了我心中的恐惧。
后来我才知道,田叔叔救人时不顾自己尚未痊愈的身体,事后又担心我受了惊吓,连续几天特意绕路到我家探望,教我识别河边的危险标识,给我讲安全防护的常识。他常说:“帮人不是图回报,但若能让别人少受点伤害,多一份安全,这事儿就值得做。”这些话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扎下了根。从那时起,我便暗暗下定决心,要像田叔叔那样,做一个能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安全的人。
成年后,我进入燃气行业工作,亲眼见过因燃气泄漏引发的安全事故,那些破碎的家庭和惨痛的教训,让我更加坚定了普及燃气安全知识的决心。三十多年前被田叔叔从河边救下的经历,让我对“生命”二字有着格外深刻的敬畏。于是,我主动加入了燃气安全志愿服务队,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起初,志愿服务并不顺利。有的居民觉得我是多管闲事,关门拒之门外;有的老人听不进专业讲解,坚持沿用老旧的燃气使用习惯。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田铁龙叔叔当年耐心教导我的样子,便静下心来,换种方式沟通。我带着自制的安全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燃气泄漏的危害和检测方法;针对老年居民记性差的问题,我制作了简单的安全提示卡,贴在他们家的燃气具旁;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我定期上门免费检查燃气管道和阀门,手把手教他们正确使用燃气报警器。
有一次,我在社区宣传时,发现独居的张奶奶家的燃气软管已经老化开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我提出要帮她更换,张奶奶却执意不肯:“这管子用了好几年都没事,不用换,浪费钱。”我没有放弃,坐在她家的小板凳上,给她讲了几个因软管老化引发爆炸的真实案例,又想起了田叔叔当年救我的故事:“张奶奶,我七岁时差点淹死在河里,是好心人救了我。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安全无小事,多一分谨慎,就能少一分危险。您换了新软管,我也能放心啊。”张奶奶被我的真诚打动,最终同意更换。后来,她逢人就说:“田师傅是个热心人,多亏了他,我这心里才踏实。”
三十多年来,我走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乡镇村落,累计开展燃气安全宣传活动上千场,上门检测燃气设施上万次,帮助居民排除安全隐患数千处。我牵头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带动身边几十名同事和居民加入进来,用专业知识为更多人筑牢安全防线。有人问我,做这么多事不求回报,图什么?我总会想起河岸边田铁龙叔叔的那双手,想起他说过的话。其实,我图的不是名利,而是看到居民们能安全使用燃气时的安心笑容,是想到自己能像田叔叔那样,成为照亮别人生命的一束光时的内心满足。
田铁龙叔叔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给予我的那束光,却从未熄灭。它照亮了我三十多年的志愿之路,让我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在遭遇误解时不气馁。如今,我也成了别人口中的“田师傅”,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这份温暖与责任。我知道,生命中的那束光,或许是一次挺身而出的救援,或许是一句语重心长的叮嘱,或许是一份持之以恒的坚守。而我能做的,就是将这束光传递下去,用专业的服务守护更多人的安全,用真诚的付出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河岸边的那次相遇,改变了我的一生。田铁龙叔叔用一双援手,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用一句教诲,为我指明了人生方向。这束穿越三十年时光的暖光,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志愿服务路上不竭的动力。我愿做一盏不灭的灯,在燃气安全宣传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责任与担当,为更多人照亮生命中的安全之路,让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危险,拥抱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