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战旗的头像

田战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0/17
分享

裴庄村印象(代后序)

因为编纂《裴庄村志》,自从踏上裴庄村这片热土的第一步起,裴庄村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还有其他很多方面。

街道干净整洁。走进裴庄村,到处是粉刷一新的墙体标语和宣传图画,而且不管大街小巷还是农户庭院,很少见到垃圾成堆的情况,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卫生。看来“省级卫生村”荣誉的获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至名归。我曾经问村民:街道都是谁打扫的?他们说村里有专门的保洁人员,当然大家自己也会主动打扫房前屋后。一个村庄是否漂亮,我认为并不在于有多少气派的楼房,重要一点就是干净。而且街道宅院干净清爽了,人在穿衣打扮上也会整洁利落起来;人整洁利落了,言谈举止也自然而然礼貌文明起来,在这里面,我想一定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或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村容村貌靓了,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便有了根基,村民的精神风貌也一定会随之改变。

房屋错落有致。裴庄村不仅干净,还有房屋的错落有致。记得多年前,河南省原省委书记徐光春曾说过一句话,他说村庄的规划不见得要大拆大建,整齐划一,街道因势利导,房子错落有致,也未尝不好。这句话用在裴庄村再贴切不过。裴庄村坐落在火龙岗东侧,地势尽管有起伏,但没有山区那样悬殊的高低落差。村庄也不见笔直宽阔的街道,更无整齐划一的房屋宅院。可正是这份不刻意的布局,却勾勒出独有的韵味:地势落差不大,恰好让雨水顺着自然坡度静静流淌;房屋排列虽不规整,却疏密有致,透着一股随性的协调和错落之美。村民李廷现的房子,虽看似“挡了道”,但因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村委会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这份对文化的尊重,更让房子的错落多了层人文色彩。

村民和睦相处。裴庄村有常、李、张、王、赵、丁、郭、刘、苏、田、袁、方、贾、陶、牛、郑、韦、吕等20余个姓氏,人口3600多人。按说这种“姓杂人多”的村子应该是难以管理的,而且因此混乱的村子并不少见,但裴庄村恰恰相反。因为社会动荡,历史上的裴庄村家族之间也发生过恩怨纷争,但步入新社会,村民们早已摒弃前嫌,握手言和,邻里关系焕发出全新的气象。裴庄村盛传着牛吕不分、牛吕一家的故事,牛、吕两姓世代相携,情同骨肉,不是一家胜似一家。或许正是这种温情和正能量,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全村。尽管姓氏各异,但大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不论姓氏,村民们碰了面,总是按辈分以祖孙、叔侄或弟兄相称,彼此间的亲近热络,宛如一大家人,令人称道。

文化相互交融。裴庄村可以是一幅新旧交织、古今相融的村子。这里既有早已融入村庄的血脉的红色文化:常仙甫故居、卫西工委旧址、地道遗迹等;同时,常家大院、丁家大院、贾家大院等多处老房子,以其古朴的风格完好保存,无不在象征着村庄的古老和沧桑,彰显着村庄历经的漫漫岁月;还有村中上百年的皂角树、古槐树、榕树、椿树、楝树等等,也以厚重而又枝繁叶茂的姿态见证着村庄的变迁与坚守……当然,在这里更到处分布着外观靓丽、内饰雅致的新宅院、新房子,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便民超市、娱乐健身场所等,无时不刻地透露着现代生活的便捷与温馨,洋溢着新时代乡村发展进步的活力。新与旧,古与今,在这里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生动画卷,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村委团结实干。俗话说“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在裴庄村的发展征程中,村两委班子便是那关键的“车头”,是引领村庄前行的核心力量。裴庄村能有今天的良好发展与斐然成绩,无不得益于有一支领导有力、团结实干的村两委班子。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虎泉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秉持团结向上、务实求进的精神,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家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脚步丈量村庄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承诺,以扎实肯干的作风,让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认可与衷心支持,也凝聚起了全村发展的强大合力,让裴庄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裴庄村自然也并非毫无瑕疵。我做的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国道515从村东穿过,道路狭窄,且两旁商铺林立,尤其是逢上集会,商户们在路上摆摊设点,占道经营,大货车一辆接一辆疾驰而过……这当中无疑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新107国道即将开通,相信这种状况会很快得到改善。

总而言之,裴庄村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十分美好的,堪称村美人好民风正,不算物华天宝,绝对是人杰地灵。《裴庄村志》的编篡得到村两委班子与广大村民朋友的充分理解、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和慷慨相助,在这当中省派驻村干部万灏第一书记更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里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是为后序。

于2025年10月15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