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金龙的头像

唐金龙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510/30
分享

践行“雷打石誓言”

大营村党支部书记马永让告诉笔者:“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民依山而生,垦荒种地,伐木烧薪。然而得不尝失,此举不但没能解决温饱问题,却使生态惨遭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不但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瓶颈,更是给村庄带来越发严重的生存危机。‘雷打石誓言’一时成为大营村的时代强音。”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青岗岭乡大营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久久为功,奋力实现生态环境蝶变,催生乡村旧貌换新颜。

“大字报”地

大营村80%以上的面积是高山陡坡,坡度在30度以上的山地达70%以上。由于耕地资源匮乏,有限的耕地难以承载过量的人口,人与地的矛盾十分突出。40多年以前,寻求生存的村民死死盯住村庄后山那些陡峭的崖坎,跟植被争地,强占陡坡实施耕种,靠广种薄收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青山被划出一道道伤痕,那就是所谓的梯土。远远望去,一块块与云雾为伴的狭长梯土生长着庄稼,宛如一行行印满文字的报纸,有人戏谑其景象是“山野大字报”,这种在陡坡上开荒耕作的梯土,有人管它叫“大字报”地。一张张写满贫困与无奈的“大字报”,贴在陡峭的山坡甚至是尖锐的山顶。早出晚归,肩挑背驮,村民奔忙在山里,在“字里行间”劳作,耕种和收获玉米、洋芋、荞麦……细心者发现,村民使用的锄头,有的要比常见锄头短一些,这是他们便于跟陡坡拼命而特制的。

村民不但跟植被争地,还伐木求薪。据当地老人说,那时候的冬天,老百姓为了取暖,以伐木为薪延续火塘不息;有的村民为了生活开销,希望的目光就悄悄瞄向山坡上的林木。他们上山砍树,劈成木柴用马车拉到北闸公社的街子上去卖,一个来回要一天,而赢利也就七八元钱的样子。

大营村老百姓垦荒耕种、伐木毁林,致使当地绿色逐年暗淡,到后来,海拔2000米以下的树林所剩无几,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被剃头。

破坏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首先是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无情冲刷老百姓的希望。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就盼着贴在山坡或挂在山尖上的那一亩三分地为全家带来一个好收成,而人算不如天算,常常一阵泥石流袭来,一切化为乌有。接踵而至的是清清山泉相继断流,部分泉井干涸见底。更有甚者,由于村民在山上种地施用农药化肥,日久形成面源污染,导致一些水源水体浑浊,带有异味。不但人畜用水紧张,而且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而今向笔者回忆起那时村里生态恶化的后果,一位姓李的村民泪水涟涟:“夏日蝉鸣日渐遥远,山青水秀已成过去。天气的恶劣、饮水的困难、温饱的忧愁、病患的侵袭、经济的拮据……成为干部群众一阵阵揪心的痛。”

痛定思痛,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认为:大营村搞发展,先手棋应是修复生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对生态环境实施科学修复和有效保护,缓和进而融洽人与生态的关系,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良好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保障。村“两委”的决定一出,立即得到深受恶劣生态之困的老百姓的一致拥护。

雷打石誓言

大营村实施生态修复,十年驰而不息,村民与草木共成长,在草木枯荣的岁月里见证了“雷打石誓言”。

因大营村后山山顶集聚大小不一的十来个石包,村民将这座山称为雷打石山,把这个山顶叫雷打石。雷打石是大营村的制高点,海拔2100米左右。

2016年5月1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大营村村委会带领7名村民自愿者上山义务种植松苗。休息间隙,他们聚在雷打石的一个石包上庄严立誓:“修复生态,建设美丽幸福家园!”从此以后,“五一”劳动节就成为大营村“生态修复行动日”。

年复一年,大营村生态修复行动汇集起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十年来,自愿者们从松林坡到雷打石,踏遍了周边的山脊沟壑,他们在劳作中流过汗、出过血、挨过饿、崴过脚……十年来,村委会四处寻助,大营村播绿行动得到昭阳区林业局提供的树苗援助、区交通局的交通援建和热心者的义务参与。每年“五一”节临近,总有人向村委会打来电话,询问节日期间的种树活动是如何安排的。那些每年准时现身的村民志愿者、乡村干部、中小学生、驻村工作队员,甚至闻讯而来的远方支援者,成为大营村生态修复强有力的战斗队。

2022年“五一”节这天,踩着春天的尾声,大营村村委会集结400余名男女老少,在雷打石至羊尾沟一带开展植树活动。人们两人一组,散布于漫山遍野,从山脊到山沟,播种松树苗、刺槐苗等。大人刨土,小孩栽苗;男子打坑,姑娘分苗;丈夫挑水,妻子浇苗……他们种下的不只是树,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绿色信念和美好愿望。

“我七十几岁了,很高兴来参加今天的补植补种,也许我见不到自己种下的苗子长成大树,但是子子孙孙一定看得到的。”村民马永松老人当时对媒体记者说。

“每到村里开展植树活动,我都会带着孩子回来参加,这不仅培养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让他为家乡生态修复贡献一份力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绿美乡村建设,不分年龄大小。”一位从大营村走出去在外兴业的姓马的植树志愿者,当时这样回答媒体提问。

晚霞辉映,清脆的鸟声不绝于耳。归途中,村民谈论起山沟里曾经的甘甜山泉,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更加迫切。

村庄绽新颜

在坚持不懈的生态修复进程中,从刚开始几个人发起“雷打石誓言”,到如今600余名志愿者参与行动,大营村村民经历了从毁林开荒到生态告急,从植树造林到荒山披绿的生态转变,这是意识的觉醒,更是时代的感召。大营村群众咬定青山不放松,退耕还林还草,长年累月种植青松、黄松、刺槐、板栗、竹子等,还培植杂草,十年里绿化荒山3000余亩。

十年还愿,不负期待。十年前种下的幼亩,现已连接成荫漫过山岗;后几年种下的幼亩,正茁壮生长次第浓绿。而今的大营村,翠绿的山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村庄溪泉蜿蜒,碧野长青;洒渔河清流潺潺,杨柳依依;宅院树木环绕,金碧辉煌;房前屋后瓜果流芳,鸟语花香……美丽的山乡锦绣在养绿护绿的村民手中徐徐展开。

一个曾经是种树志愿者,后又外出务工的村民在朋友圈里欣慰地感叹道:“看着这几年在家乡荒山上种下的松子能有今天的成效,太有成就感了。村庄靓丽的风景,浓烈我乡愁,鼓舞我奋斗。”

大营村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促使村民放宽视野,转变观念,从紧缺的耕地里走出去,到新的领域求生存求发展,勤于脱贫致富,开创美好未来。

交谈中,马永让书记向笔者介绍说,大营村土地资源本来就少,退耕还林还草、修复生态,耕地更少,老百姓就思谋外出务工(创业)寻出路。村“两委”积极为外出谋生的村民大开绿灯,还引导、组织村民外出务工(创业)或就近发展产业,激励村民通过务工增收或创业增收脱贫致富建小康。村庄生态日渐修复,环境日渐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留守在家的亲人无灾无恙,祥瑞安康,外出打拼的村民既放心也安心,他们奋发图强,勤劳增收,全家的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些外出就业者或就近发展产业者富起来后,幸福不忘乡情,热情反哺村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有的捐资助学或援助贫弱群体,有的资助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有的吸纳村民就业增收……村民马光楚和刘永富是党参种植致富带头人,每年党参种植收入50万元左右,他们吸纳大营村和相邻的金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每天有100多名村民在他们的党参种植地务工。

十年奋斗,十年飞跃,大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夺取脱贫攻坚胜利到接续乡村振兴,整个村庄实现华丽转身,不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物质文明建设,都得到发展进步。

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十年前除了唯一的主干道是水泥路之外,其余的全都是土路,雨天泥泞、晴天灰尘、路面不平,村民出行十分不便。十年之后,主干道已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其它道路都实现硬化而且四通八达,还安装了路灯。路通了,亮化了,村民的心也敞亮了,笑容写在脸上。多数人家购置了小轿车、农用车,出行时徒步奔波、劳作时肩挑背驮的日子一去不返。再看看村里的住房,据村民说,十年前,他们住的是土坯瓦房,甚至很多还是危房。十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住上了漂亮的小楼房,宅院青枝绿叶,窗明几净,现代家庭用具一应俱全。村里的鱼脊小学,十年之间,学校翻新了教学楼,硬化了操场和路面,绿化了环境;得益于外出务工致富村民的资助,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过去,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农户孩子,初中毕业甚至没毕业就得外出打工,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培养子女有了更多的物质保障和经济保障,更多的孩子迈进大学的校门,赢得更多奋斗幸福美好生活的机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