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劳动者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祖父。
记忆中的祖父,总是在劳动之中,记得祖父常说的一句话:“人是病死的,不是做死的。”祖父的这句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确立了我的人生取向。
我的曾祖是清末秀才,曾在家里开过私孰馆,但他英年早逝,造成了我的祖父失学,少年时就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最终成为一个不识多少字的农民。祖父十五、六岁时到人家学木匠手艺,三年后就成了村子里有名的木匠。至今在村子里的不少人家还保留着祖父当年的手艺痕迹,一张桌椅、一只木盆、一个木桶……每当人们谈起这些家什,忆起祖父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也是祖父热爱劳动和他当年爱说的那句话:“人总是病死的,人不是做死了的。”
我家兄弟姐妹多,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有四个人上学,学杂费负担很重,父亲想让姐姐辍学,祖父不准,他找到学校领导,把学校里木工活儿揽过来做,祖父用他的劳务换取我们的学钱。
学校里有一个木工房,祖父就整天在那里劳作。当时的课桌都是硬杂木制成的,全凭手工制作,锯、刨、斫等工艺,没有一样不费力气,我每次看到祖父的时候,他的脸上总是挂满了汗水。夏日里,祖父时常光着膀子做活,黝黑的光背上沾满了木屑,汗水把木屑流淌出一道道小沟。几个年纪大些的老师常走过去跟祖父拉呱,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歇歇吧,可别累坏了身子。祖父并不歇下手里的活,一边做一边乐呵呵地说:“人老了,再不抓紧做,就没得做了。”接着又是他的那句话:“人啊,只听说病死了的,还没见有做死了的咧。”老师们都知道他有这句“名言”,也就时常有意逗他说出这句话,于是齐齐地笑起来,互相逗趣说:“‘人总是病死的,不是做死的’,这可是一句名言呢,一句劳动人民的至理名言啊。”
在家里,祖父也是舍不得有一点空闲。当年,我家养有一头老黄牛,祖父每天煮好早饭,还要去放一会儿牛。我觉得放牛很好玩,就主动起早帮祖父看牛。祖父不让我去,他怕看牛会影响了我读书。我把手里的书举起来给他看:我带着书呢,看牛、读书两不误。祖父见了,高兴地笑着说:嘿嘿,这才像我家的孩子,多做点儿事不会伤人的。记住,人是病死的,人不是做死的。
祖父一生经历很多坎坷,他在三十岁上才娶了我奶奶,到他三十七岁的时候,奶奶就又病逝了,撒手丢下三个孩子,这时,我父亲八岁,叔叔五岁,孃孃才五个月。在那贫穷年代,一个人养活一家四口谈何容易。祖父却硬是既当爹又当妈,把孩子们拉扯大。抗日战争期间,贫苦出生的祖父积极投身革命,秘密加入了党组织,在村子里从事革命活动。在我父亲十九岁、叔父十六岁那年,祖父带头把两个儿子送上了部队。1948年夏,叔父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古话说: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老丧子”是人生三大不幸,竟然都让祖父摊上了。但祖父没有被击垮,更加坚定地为革命工作,1950年祖父被选为县政协常委,任职期间,祖父时常步行数十里、上百里去县里参加会议。领导们很担心他的身体,怕他年纪大了且路途远过分劳累,有时安排他会议结束后住一宿再走,祖父却说:“你们不要怕,我的身子骨硬着呢,入党时不是说过嘛,要为革命奋斗终身,这点累算得了什么。再说,这人啊,就是不识好,你越懒他就越怕苦,你越拼命做,他倒也罢了!”也许这就是祖父那句“名言”的雏形。
祖父一生中一直践行他的这句话,最后还真应验了,祖父没有死于劳累,而是死于心脏病,那年,祖父七十四岁。
今天,当人们为五月歌唱、为劳动者歌唱的时候,我更加怀念祖父,怀念他的那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