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俞律和陆华两位文化前辈,曾合作一副对联:“有竹人家福慧个个,但从个里雅爱人人”,联中凸显竹的雅韵,且有福有雅有慧有爱,读后让我不由想起老家的竹来。
老家地处江海平原,当年几乎家家种竹,我家屋后就有一片竹园。我家的竹园南北呈长条状,南端紧挨老屋,每年春天,父亲都要清理一下屋檐边的竹子,以免起大风竹枝扫了屋瓦;竹园的北边是一条小河,小河不通外河,是呆水,但小河很深,印象中河水从来没有干枯过,夏天,小河里的水很凉,那股凉意吹进竹园,竹园便成了人们纳凉的地方。
老家这个竹园是谁栽种的,我没有考证过,但从我记事起,竹园就已经在那里了,而且长得很茂密。竹园的地面上铺满了浅黄色松软的落叶,一脚踩踏上去,窸窸窣窣作响。孩子们喜欢钻进竹园玩耍,他们在两根大点的竹子之间系上绳子,就成了一个秋千,手扶着竹竿在上面晃悠,有时不小心会摔下来,但小孩子经得起摔,摔疼了揉揉,过一会又爬了上去。夏天,放假在家,我们搬几张小凳子,坐在竹园里读书做作业,累了,停下来的时候,耳边是飒飒风声,眼前是摇晃的竹枝和竹叶,别有一番情趣。
平原上风多,风大的日子,竹仗风势,风助竹威,大风几乎使竹子变疯狂,一忽儿趴伏到地,一忽儿怒发冲天,但任凭风雨肆虐,竹子依旧枝叶蓬勃。每年春回大地的时候,气温转暖,淅淅沥沥的一场春雨之后,绿绿的竹笋尖就噌噌地拱出地面,就像在举行一场拔节比赛,一天一个模样。
早上,太阳悄悄升起,那柔和而美好的阳光,照在青翠的竹园上,透过层层叠叠的竹叶,在露珠那“滴答,滴答”的响声中,再轻轻地散落在地上,竹影婆娑,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屋顶的瓦片上,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显得格外耀眼而迷人。老屋里飘出了做饭的炊烟,飘出饭菜的香味。微风中摇动的竹叶,与袅袅升起的炊烟相互呼应,奏响了和美的乡村黄昏协奏曲。
一碗春笋堪称舌尖上的美味。竹笋自古就被视为上好蔬菜,尤其受到文人的青睐。宋代大学士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尝遍生活中的艰辛之后,美食成了他寻找的寄托,把吃笋作为一大乐事。
春季,想吃竹笋了,我就去竹园掰几支回家。三下两下剥去笋衣,细长光润的嫩笋就裸露出来。竹笋炖鸡蛋是母亲最常做的菜,也是我们小时候吃得最多的“笋味”。外婆来了,时近中午,母亲就叫我们到竹园里拣园边的小笋掰几根回来炖鸡蛋,当然,最后还是我们吃得多,母亲嗔骂我们是“以了外婆名,自己吃得肚子疼。”外婆笑,我们也跟着笑。
夏天,竹子枝叶繁茂,仿佛是撑开了一把把绿伞,把火辣辣的太阳挡在外面。不管外面再热,只要一走进竹园就能感受到凉爽。于是,人们在中午会搬张凳子,在竹园里纳凉。竹子会毫无吝惜地送来丝丝凉风,风中还带着小河的味道,带着地里庄稼的味道。几只麻雀在竹枝间翻飞跳跃,叽叽喳喳地叫着,给宁静的竹园增添了几分灵动。
雨中的竹园几乎成了老屋的保护神。下暴雨的时候,竹园紧紧地护着老屋,有的竹子被大雨淋倒,有的还被大风吹断,但它们没有丝毫的退缩,依然用身体为老屋遮风挡雨。在竹子的保护下,老屋虽然历经了多少个春秋,却依然完好无损;霜雪降临时,大地被一片银白覆盖,万物都显得有些萧瑟,竹园里的竹子更显风骨。竹子被厚厚的积雪压弯了腰,竹叶也被霜染成了白色,但它们依然坚强挺立着,守护着老屋,带给一家人希望和温暖。待到春回大地,冰雪消融,竹子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竹叶变得更加翠绿,竹干也变得更加挺拔。
秋天月光下的竹子很美。月光静静地洒在竹园上,如同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轻纱,那些竹子变得如诗如画,那片竹园更是如梦如幻。在明净的月光下,竹园下的老屋变得温馨而美好,这时,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坐在场院里,可以想想地里的庄稼,可以想想孩子们的事,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就是坐在那里,听听竹声。如果有高兴的事,竹子呼呼地仿佛也跟着开心;如果有什么过不去的坎,竹子用风声带来安慰;如果孤独了,竹子会亲切地说说话……
相比较而言,孩子们更喜欢冬天的竹园。冬天来临后,雪花飘飞。在雪后无风的日子里,竹园的冠顶会覆盖上一层积雪。这时候,孩子们担心竹子被雪压断,要去摇竹子,这一摇,竹子上的雪便纷纷落下,这可乐坏了孩子们,他们摇竹子、扔雪球、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偶尔,一些竹子还会开花,白色的小花垂挂着,犹如一盏盏小灯笼缀在枝头,随风摇曳。一阵大风刮来,花瓣飘飞,仿佛天女散花。
1976年,有消息说如东周边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人们纷纷搭起防震棚来,我家把防震棚搭在竹园里。我家附近的学校干脆把教室搬到我家竹园里来。有老师考证,竹根在地下盘根错节,能防7级以上地震。于是,那些天,我家的竹园里便是一片朗朗书声,尽管外面地震传得很凶,人心惶惶,我家竹园里却依然谈笑风生,热闹非凡。
那时的家用竹器很多,比如箩、筐、篮、筛子、簸箕、席子等等,依据竹子的大小、质地、硬度,进行量材选用。农闲时,父亲会砍下一些竹子,请竹篾匠编制一件件家用竹制品。有时,我也会趁机截一段竹子,钻几个孔,制成竹笛,吹出一段不着调的曲子,却给童年生活增添了乐趣。
说起来,这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老家的竹园在一次次乡村颤变中淹没,老屋也已成为记忆。回想起老家屋后的那片竹园,便想起竹子的顽强精神,想起竹子的质朴品格和它曾经带给我们的温馨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