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4
分享

时光里的赵家窑

赵家窑,又名双窑,是如东西部的一个古老地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的时候,设赵家窑村,后改为南澪公社三大队,恢复村镇建制时,复名赵家窑村,撤并乡村,并入袁庄镇时桥村。

赵家窑成为地名,源于一座古窑。袁庄早年隶属如皋,因此,当年如皋乡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先有赵家窑,后有如皋城”,俗语说的是赵家窑的成名要早于如皋城。相传当年如皋修古城墙用的就有赵家窑烧制的砖头。经考证,今海安市的香堂庙和如皋市的定慧寺所用砖瓦确系赵家窑提供。赵家窑也许就是因为向定慧寺和香堂庙提供了砖瓦而有了盛名。按《如皋县志·大事记》所记,如皋定慧寺建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如此算来,赵家窑历史已达1400多年。据此传说,赵家窑是迄今已知的皋东第一古窑。

据传,赵家窑由赵姓两位堂兄弟共建,为双窑缸,亦名赵家双窑。此后,赵家窑一直由两兄弟的后人代代相传经营着,按小窑的容积计算,一般情况下,一窑所产出的砖瓦只能够建造三间砖墙瓦盖的小瓦房。由此可见,当年砖窑的产量极低。窑上制砖瓦坯、装窑、出窑等一般雇用外人,烧制工作则由主人自己完成。旧时的砖瓦制作极其笨重,一律手工操作,而且,工作条件差,效率低,他们的收入也很微薄,故人们把烧窑人称做“窑花子”。

制作砖瓦,对泥土的要求很高,必须是隔夜润湿泥土,第二天,工人将湿润的泥土反复抄翻,直到调至四五遍以上,才能制坯。制作者捧一块调熟的泥巴,朝砖模里使劲一甩,然后,将表面刮平,反过来再刮一遍,拆模,即成为一块砖坯,送到露天的砖堆(杠)上,经过多日的日晒风吹,砖坯完全干了,便可装窑烧制。

制作小瓦的泥土比砖块的泥土要求更高,必须把泥土泡烂后,赤脚在里面踩,一遍又一遍地踩,在踩的过程中,拣去泥土里的杂物,熟透后,待泥土干湿相宜时再制瓦坯。制作瓦坯用的是瓦提筒。先用专用工具将扁平的熟泥围在瓦提筒上,然后刮磨,一瓦筒可制作四片成型小瓦,以筒状瓦坯放在场地上晾晒。

装窑时,一般由八个壮劳力挑运砖瓦坯,两个师傅根据火路在窑缸里排列砖瓦坯,装窑有时间限制,一般必须在一天时间内装完,因此必须起早摸黑地干。

开火那天,烧火师傅以一捆红草作火信点燃,烧窑工作便开始了。经过三昼夜不间断的烧火,到时,烧火师爬上窑顶,从所留气孔察看窑缸里砖瓦的成色,火候“到家”便可停火。窑的顶端四周是用泥土做成的缸儿,用于烧制砖瓦的洇水。烧火人将一担又一担水从缸口注入,连续洇,又是三个昼夜,然后,烧火师将一缠有浸过水的棉花的竹竿伸进砖隙探视,确定砖瓦能否出窑。

出窑了。这时的窑缸里仍是高温,窑工们必是顶着高温把砖头从窑缸里一担担挑出去。

从开始装窑到出窑,一个周期一般要十天左右时间,如果从制坯开始计算,时间就更长了。春来冬往,除了寒冷的冬天怕冻坏砖坯而停制砖坯外,其他时间,烧窑和制砖人整天都在与泥土打交道。

一直到上世纪40年代,赵家窑还在制砖烧砖。日本鬼子来了以后,地方上的土匪伪军借日本人的势力,经常前来敲诈勒索,加之世道不宁,人们无心建设,需要砖瓦的人很少,赵家窑熄火停业。

上世纪50年代初,农村组织互助组、合作社,村社组织社员让赵家窑恢复开火。由于原赵家窑经营者多已亡故,其他工人也是四分五散,加之邻近村社纷纷办起了小土窑,赵家窑便风光不再。不久,乡里办起砖瓦厂,建成轮窑,燃料由草料换成煤炭,制砖工艺也由手工换成制砖机,形成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砖块质量高的局面,纯手工烧制青砖小瓦技术虽然仍有其优势,但因为高成本,低产出,便渐渐失去市场,至60年代,赵家窑再次“停火”。

1957年,南澪河疏浚加宽,河道取弯拉直,原来处在赵家窑南面的河道北移近三百米,赵家窑从位于河北变成河南,挨近河边。

不再烧砖制瓦的赵家窑,渐渐衰败,直至仅剩下两个土窑墩子,成为一个历史遗迹。

当地一位乡土诗人为赵家窑写过一首诗——《时光里的赵家窑》:

多少个清晨的日出

被赵家窑挑窑人的号子唱响

多少个黄昏的落日

带走烧窑汉子的感叹

窑工捧出的一砖一瓦

造就多少古城古寺的辉煌

多少行赵家窑人的足迹

留在老土窑通往外面的路上

窑花子在泥巴里甩出的歌

伴着南澪河水汩汩流向东方

终于,老土窑熄火了

那是它完成使命

时光记住了它的模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