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的那个小男孩
文/通振远
初次在地铁里瞥见那个小男孩,只是匆匆一瞥:约莫六七岁的光景,身形瘦小,套一件微微发皱的白色上衣,配一条颜色稍深的裤子,肩上斜挎着一个灰黄的小帆布包。我不由地想:这孩子,上学起得可真早。
他走在我前方不远,中间隔着三两个行人。我睡意尚未消散,只麻木地随着人潮向前挪动。直至快到车门,我才猛地惊醒——那小男孩独自立在车门边候车,身旁空无一人。先前走在我们之间的那些大人呢?难道不该有位父亲或母亲陪在他身边吗?
我环顾四周,确实不见任何大人的身影。直到列车进站,小男孩独自踏上车厢,我才确信:这孩子,是独自一人出门的。
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无名火:这做父母的,怎能如此狠心?这么小的孩子,怎能放心让他独行?若是遇上坏人呢?若是路上出了意外呢?万千个“若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堵得我发慌,睡意全无。
我也是一位父亲,儿子与他年纪相仿,只是略高些。我们家虽非大富大贵,我却从不舍得让儿子独自出门。平日总是小心翼翼,几乎寸步不离。这世间,人与人之间暖意稀薄,伤害与被伤害时有发生,而未成年的孩子,又是何等脆弱。那些伤害孩童、拐卖稚子的新闻屡见报端,上次从贵州飞回的航班上,看了刘德华主演的《失孤》,看得我心如刀绞——一个微小的疏忽,便足以碾碎一个家庭的温情与梦想,改写一生的轨迹。这般阴影,如魔如魇,缠绕在多少父母心头,久久不散。我们也只好绷紧神经,绝不让孩子离开视线半步,更何况放他独自出门。
车厢里,小男孩如一棵无声的小草,栽种在拥挤的人潮中,随着列车行进轻轻摇晃。他那件粗布白衣虽有些褶皱,却十分干净。一张圆脸仍透着稚气,神情安静得叫人怜惜。
望着他,一种为人父的疼惜在心头缠绕。孩子,这偌大的世界,你一个人能应付得来吗?
地铁一路停停走走。人渐渐多了,那小身影也慢慢淹没在人群里。下车时,我特意张望了几眼,却不见了他。也许他早已下车,也许被人流带去了别的车厢,也许……我不愿再想。只愿那孩子一切安好。
日子如常流转。上班、出游、聚会、上课,生活在一成不变的轮换中亦有滋有味。闲暇时,我家那小家伙总像条小尾巴似的黏着我,走到哪跟到哪。他如一只风筝,总在我视线里快乐地飞舞。我从不允许他独自离开我的视野。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期间,搜狐网上至少爆出两起恶性拐童案,皆是人贩子趁人不备,强抢幼童。幸而发现得早,众人围追堵截,孩子终被救下。
全国每年约有二十多万孩童被人拐骗、偷抢,大多与这些丧尽天良之徒有关。每见此类新闻,我总心绪难平,痛恨那些猪狗不如的败类。
也不由地想起地铁里那个瘦小的身影——孩子,你还好吗?
昨日,在2号线转4号线的通道里,我竟再次看见了他,着实吃了一惊!一样的衣着,一样的神情,一样的瘦小孤单。我下意识地扫视他四周,仍不见有大人相伴。他又是一个人。
小男孩步履均匀,身子虽孱弱,却走得从容、老练,俨然一位久经地铁的“老乘客”。看来,他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外出。
他在哪儿上学?若真是上学,那灰黄的小帆布包里为何不见书本的轮廓?是放在学校了吗?若未上学,他又在做什么?他会不会……
思绪纷乱,疑问与猜测在脑中盘旋。
候车时,我静静立在他身后,如同平日跟在儿子身后。只见他从裤兜掏出手机,熟练地发着微信,不知与谁交谈。他脸上无喜无悲,没有一旁傻笑姑娘的欢愉,倒有种超乎年龄的沉静。
列车进站,人潮汹涌,我未能挤上。那小男孩却灵巧地从一胖妇人的臂弯下钻入车厢。他瘦小的身子紧贴在那片宽大的阴影下,白衫、暗裤、灰黄布包、圆脸、平静的神情、利落的动作——这一切,随着列车远去,深深定格在我眼中。
在地铁站苦等了五十分钟后,人已疲惫不堪。我斜倚着玻璃门,阖眼小憩。一路上,那小男孩素淡的身影,仍不时浮现在眼前。
下车时,一个熟悉的影子倏地从眼前掠过。定睛一看,竟是他!我心中讶异。他竟也在这站下车?他不是坐上趟车走了吗?是中途换乘?被人群挤下?又是在哪一站重新上来的?
他依旧那样平静而坚定。出站后,那小小的身影迅速融入了熙攘的人流。黄昏的暮色里,空气仿佛也浸染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望着他远去的方向,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在胸中翻涌。
归家途中,我不禁思忖:小家伙的父母,是否正在某处张开双臂等待拥抱他?家中是否已飘起他爱吃的饭菜香?他的父母,又是怎样的人?担忧与奢望,悄悄爬上心头。
按下门铃,家门缓缓开启,一道水柱迎面射来。儿子躲在门后,举着水枪,稚嫩的脸上漾着狡黠的笑。我知道,这小家伙又开始同我嬉闹了。
而此刻,那个地铁里的小男孩,是否也正依偎在父母身旁,享受着同样的温情?
2015年7月7日于北京,修改于2025年9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