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从悠长过往中走来的小城,历史的余晖辉映在岁月长河中,惠水的美,不仅在于风景,在于对生态环境的守护,更在于代代相传的非遗文化,在于它打造的书香名片,美在当下,美在传承。
绿美惠水 宜居拾翠
春风吹却烟霾去,添得惠水一抹青。绿,洋溢着勃勃生机的绿,满载着未来憧憬的绿;绝美,令人心驰神往的绝美,蕴含着静谧深沉之美的绝美;惠水,仿佛是一本铺陈在时光里的古书,每翻一页,都散发出浓郁的悠久历史与地方文化的丝丝墨香。
绿,是惠水显著的特点。穿行于惠水的每一个乡镇之间,无论你身在何处,遍地都是绿的——一种生机勃勃的绿。每一棵树都是一位活跃分子,郁郁葱葱的叶子,苍劲有力的树枝,仿佛他们正在向游人们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
漫步在盘山公路上,两旁的树木遮住了阳光,只留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就像在欢迎你的到来。来到半山腰,你会发现,路的两旁是一片片竹林。一阵秋风吹过,竹叶随风飘落,落在地上,落在你的肩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抬头望去,透过竹林,可以看到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的梯田错落有致。惠水,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绿色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这里,绿色,超越色彩本身,它象征着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深切尊重与不懈保护。
走在惠水乡村的青山绿水间,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蝶变,感受到乡村振兴给人民带来的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绿美惠水生态建设,以民生为抓手,擦亮了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点绿成金,惠水正昂首阔步走在以“绿色”为底蕴的经济发展之路上。乡村小道上,村民笑语盈盈,共享着绿色家园的宁静与富足。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不仅美了环境,更富了口袋。惠水,正以绿色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书写着人民幸福的新篇章。
美,是惠水的独特之处。长住惠水的人们未必知道惠水的美丽和可爱,这正应了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然而,惠水的确是美好的。丽日当空,山川如洗,远山近水色彩鲜艳,苍松翠柏线条分明,这是工笔画的情调,而雨帘遮挂,雾霭飘忽,却有水墨画的风味。而造就惠水超凡出世之美的,还有环绕着它的千顷平畴。这一望无际的,坦荡如砥的肥田沃土像一块价值连城的珠玑拱护着惠水城。你看它那四面环山,匝绕一泓清水的地理位置,槐柳依依,桐扬葱笼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的高楼和平房。随着地势的高低,如蜂房、似水涡,像云霓似海涛展开着,聚拔着,掩映于林丛,依傍着农田,清幽淡雅,婀娜多姿。辽阔的苍穹罩着的是惠水的肥田沃土,那里出产稻谷、玉米、大豆、麦粟,巍峨叠翠的山下,掩藏着丰富的宝藏,正等待人们去开发。
涟江,惠水“好花红”故乡的生命之流,“走遍世界很多地方,我总想着清澈的涟江……”数年前,当著名歌唱家王庆爽以她那甜美的嗓音演绎《想涟江》时,无论身在何方的惠水儿女,都深受感动并感到无比自豪。几个世纪以来,正是这温柔而清澈的涟江之水,滋养了勤劳而智慧的惠水人民,灌溉出一片肥沃而富饶的惠水土地,孕育了丰富而多彩的“好花红”文化。
涟江轻绕惠水,赋予小城清雅与灵气。晨昏光影中,舟影鹭舞,夜幕彩灯与桥影共舞,绘就一幅雅致浪漫画卷。雅水镇水头水库,群山环抱,碧波荡漾,晨曦初照,如碧玉般静谧,展现水墨风情。它不仅是美景,更是防洪灌溉的重要水源,人民心中的宝贵财富。惠水,山水交融,景观各异,却共引游人共鸣。这片多山多水之地,自然纯净,古朴宜居,是城江相依、山水辉映的旅游胜地,让人心生归真之感。
人文璀璨 风韵翩然
在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传承着我们的文化基因。惠水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已成为惠水文化的一扇亮丽窗口。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蕴含着深厚的民俗学、文学与社会学价值。
正所谓文化是城市之魂,民歌、印染、服饰等民族艺术文化赋予城市更多灵性。惠水民歌浩渺多样,宛如一幅自然流淌的诗意画卷,缓缓铺展,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其中。惠水民歌是布依族认生活和心灵的真实写照,是各族人民心手相连的纽带,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是惠水打造文化大县、文化强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靓丽文化品牌。那些久经传唱的民歌,犹如奔流不息的涟江,始终响彻在广袤的天地。不管时光如何流逝,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让今天的我们依然感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共鸣与震撼。
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孕育和造就了惠水布依族民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惠水山山水水之间,滋养着一个率真、淳朴、善良、充满灵性的民族——布依族。他们依山而居、邻水而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这里,孕育出了布依人世代吟唱的歌谣。“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呃!好花生在刺梨树,那朵向阳呃那朵红呃!”脍炙人口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几百年来流传于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镇辉岩村。
在神秘莫测的贵州高原之上,茁壮成长着一种独特的植物,其果实遍身附着柔软的棘刺,粉嫩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掩映在郁郁葱葱的高原植被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刺梨拥有非凡的生命力,仅需些许土壤,便能无畏风雨严寒,坚韧地扎根、发芽、绽放、结果,年复一年,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繁衍。布依族人民在明万历三十六年、康熙八年、雍正二年、四年、十三年、乾隆三年、嘉庆二年、同治三年以及民国时期,屡次与残暴的封建统治者展开生死搏斗——正是这种反抗压迫、反抗奴役的斗志,使得布依人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而刺梨那顽强的生命力恰似布依民族性格的生动体现。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岁月如歌谣般悠扬。这名为“刺梨”的野果及其清新雅致的花朵,竟然被融入了劳动人民的歌声之中,用以抒发情感——在绵延数百年的歌唱旋律中,刺梨花儿愈发显得娇艳动人,其粉红的姿容在歌声中愈发灿烂夺目。
相传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先辈杨阿木,自幼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家境赤贫。当母亲撒手人寰之际,反复叮嘱他要守护好后山的橘子树,如同父母的化身,陪伴他经历岁月的变迁,与他共度悲欢离合。他与江之彼岸的歌手王红花从小情投意合,歌声随风雨传情,彼此间情意绵绵,不离不弃。正值花好月圆之时,橘树硕果累累,他约请红花择日渡江采摘橘子。然而,红花的父亲得知此事后,即刻修书予阿木,以家境贫寒为由,反对女儿嫁与他,并提出需千头牛羊、万亩田产作为彩礼,否则不得相爱,否则便将他装入竹笼沉入涟江。杨阿木闻言,悲痛欲绝,跪于橘树下哭至昏厥。当他苏醒之际,只见金光闪耀,橘果皆化为金钱。众乡亲奔走相告,称之为金钱橘。
红花的父亲得知后,应允女儿与杨阿木在金钱橘树下结为连理,成就了这段美丽而神奇的姻缘。村民们都将此视为对刺梨的崇敬,象征着自信、自尊与自强的精神,乃上天的恩赐。只要人们具备这种不屈不挠的追求,便会得到上天的眷顾,“自助者,天助”!这一信念确立了天地之道,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之美,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此后,王红花的芳名被直接唤作“好花红”,将歌曲《好花红》与她的名字融为一体。这对恩爱的夫妻,与本寨之人一道,男耕女织,种植金钱橘,逐渐致富,也助力了许多豪富人家的崛起。此地,春秋时期属牂牁,后隶夜郎,金钱橘品质上乘,曾为朝廷贡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忠诚厚道之家,诗书传世之族,逐渐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农耕文化:纺织印染、工艺酿造、文林郎、武林郎等八大世家。因此,《好花红》这首歌曲从古至今被人们传唱,成为激励人心的精神食粮。
在贵州这片地势崎岖的土地上,好花红镇以其独特的魅力,被黔南州树为振兴土地、激活乡村经济的标杆,向外广泛推广。沿着通往好花红镇的公路信步,于山包之上驻足,即可将好花红镇的美景尽收眼底。远眺之处,连绵的山峦在天际起伏,而依山而建的白墙碧瓦的现代化农舍,与那些种满花草、色彩斑斓的园圃相映成趣,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罕见的平坦、广阔与绚烂景观。旁侧的溪流蜿蜒流淌,为这片美丽的园圃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
在惠水东南部,还有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印染技艺,名为枫香印染,承传者以布依族民众为主,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枫香印染的图案,多取自黔南山谷之间自然盛开的花朵,以及寓意吉祥的凤凰。经过变形、夸张之后的花纹,既有自然图腾的寓意,也有了工笔画的美感。每次进行染布的时候,便是与大自然进行一次心与心的触碰。
枫香染虽然小众,只在布依族及少量苗族村寨里流传。但是这并不会耽误它自身散发出的魅力,枫香染在材料、工具、纹饰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印染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工艺特征。枫香染用毛笔蘸枫香油作画,线条流畅、细腻,花纹雅致古朴,近看如工笔画,远观似青花瓷。朴素的蓝白双色,体现布依族人骨子里的低调谦虚,各式各样的花纹,离不开布依族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张简单的画布,深情地寄托着布依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承载着历史文明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以及民族审美理想,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示布依族人对“印染”的独到理解。
尽管新潮的衣服的出现对布依族人的服饰观念产生冲击,使“枫香染”面临失传的局面,但文化的涓涓细流却“生生不息”,让“枫香染”逐渐走出作坊,走出惠水县,走出贵州的大山,走入每位中华儿女在数千年历史的土地上滋养出的思维方式里。
布依族服饰是惠水文化瑰宝,蓝白为主调,款式多样,图案精美,富含文化内涵。妇女们以刺绣、织锦、蜡染等技艺装饰,图案如鱼纹、鸟纹象征丰收吉祥,几何图案则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在惠水,布依族人身着传统服饰,与田园风光相融,构成美丽画卷。
俯拾历史陈迹的片石碎瓦,我们得以在惠水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知一段又一段绵长温柔的历史。正是这些精彩绝伦的非遗文化,共同拼出跨越千年的历史长卷。
满城书香 点亮文明之光
惠水,这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地方,是众多文人墨客的故乡。叶辛书院隐匿在惠水的深处,它那自然流露的文人气质,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它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在贵州创立的首个乡村书院。早在三十余年前,叶辛因至惠水采风,便深深钟情于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村落。得益于惠水县委、县政府的悉心扶持,该书院于2020年8月正式落成。书院选址于一方清幽小院,命名为“叶辛书院”,院内置放了叶辛先生各个时期的著作,同时详尽展示了叶辛先生的生平事迹。
多年来,惠水倾力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不断拓展农家书屋功能内涵与外延,充实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家书屋成为乡村振兴的载体,群众学知识、长技能、增收致富的“加油站”。踏入农家书屋,书籍琳琅满目,环境温馨宜人,令人赞叹不已。一列列书架排列有序,一本本图书摆放得井井有条,书架上的藏书种类繁多,贴近农民的日常生活。孩童们成群结队地在桌边沉浸在各自喜爱的书中,成为村里一道迷人的风景。在惠水,村民们利用闲暇时光,前往农家书屋借阅图书,已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村民们悠闲之际,或至书屋阅读,或至文化广场聆听山歌,或组织一场文娱活动,讲述一段“好花红”民族文化的传奇故事。
当踏入惠水,便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铺展而来,幢幢高楼林立,干净整洁的楼巷,郁郁葱葱的草木,阳光映照着排列的宣传橱窗,各类文化团队活动的纪实,村民们的笑脸,那份恬静会拨动心弦,让人感到无比的温馨。恍如,这里是一座锦花盛开的花园,乡村文化绽放着七彩。
品山水之华,尚人文之风。置身惠水,总会深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温情与力量。时代的大潮里,惠水儿女始终保持“以拼搏创新为美,向行动担当致敬”的奋进状态,从容应对新时代的“大考”,将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坚实地写在惠水大地上,写在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坎里。从涟江到水头水库,从民歌到枫香印染,这里曾经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人间温情的生动体现。这份温暖,就是滚烫人间最为珍贵的感受。惠水不仅有秀丽的山川,优美的自然景色,更有着浓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沉淀。她如同一部古籍,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走在惠水的山水之间,我仿佛进入了一幅水墨画中,那里的山峦叠翠,水波荡漾,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生命和故事。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柔与包容,仿佛这片大地在向我人们说千年的情缘与守望,诉说关于这座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