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清文的头像

谭清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0
分享

艾芜作品中的乡愁之美

深沉而不失细腻的笔触,乡愁,就如泊泊流水般缱绻而悠长。这是艾芜的作品中,细细体会到的乡愁之美。艾芜的作品,总是这么地唯美而情深,而在表达“乡愁”中,总也多着几分绵绵的眷恋,而更是这种眷恋,让读者每每不由动情,真挚而扣人心弦。走进艾芜,走进艾芜的那一隅乡村,走进那美好情感的源泉。

乡愁,是景色的自然优美,是生活的质朴纯真。艾芜作品中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已经成为了他文学创作中的精华所在。每每阅读他笔下的乡村景色与生活,总能感受到溢于言表的丰富的乡愁情感,时时刻刻触动着我的心弦。在他笔下的乡村,总是这么平凡而又细腻的,犹如雨前龙井,初品清淡,余味却浓郁于心间,却又能够捕捉到不同的角度,让此情此景生出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他严重的乡村的生活,可以是平淡的流水账,可以是偶然的小插曲;乡村的生活,还可以是绵长的情愫,甚至神秘的面纱。在《南行记》中,他将笔触投向西南边塞,描绘了一幅幅令人心驰神往而又富满异域色彩的乡村景象——汹涌的江水与山风、野蛮的山峰与错落的村庄,在他的眼中,这些景象无一不染上别样的情感。不仅如此,艾芜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视角,运用“下笔如有神”的细腻笔触,家乡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以及四季变换的景色;饮马河畔,桂湖公园内翠竹繁茂,郁郁葱葱,学士堰的遗迹更是彰显着深厚的文化韵味,映入眼帘的文字进入脑海中立即就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再品时,便“直觉身在此山中”,呼吸之间尽是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夏日的阳光热辣辣地照在小院里,柳树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述说着故乡的故事。”这句看似朴实无华的话语,实则蕴含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思念,下笔无不巧妙深刻。当然,除了自然风光,艾芜对于乡愁的描写还在于落入泥土中的生活。他笔下的人物,可如《南行记》中社会底层劳动者、流浪者以及少数民族贫困群体,如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等般在生活巨大压力下还能拥有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和隐晦的反抗精神,也可以如中篇小说《乡愁》中鲁广般始终对家乡抱有最诚挚纯净的思想之情。而无论是《丰饶的原野》中的主人公阿民,还是《山野》中的山里的老者、农村的青年,在他的每一本书中的角色,个个是那样的鲜活。他们的生活也是那样的真实而质朴。不仅如此,艾芜还善于将美的精神融入于场景与人物的一举一动之中,且充满艺术魅力,令人深受触动。他所创造的人物身上的哪些那些美好的品质,就犹如开在贫瘠土地上的炽热的红花,是那样的热烈而坚韧真挚,富有无限的、蓬勃的生命力,让人心感感动热血。

艾芜的故乡桂湖公园饮马河畔,红砂巨石之上,艾芜墓地巍然耸立,其顶端屹立着半身青铜雕像,就像落叶总望归根,人们铭记着他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诉说着对乡村的那一抹萦绕不解的愁。

乡愁,让人眷恋不舍的,不仅是家乡的景色,还是守候在某棵树下张望着你回头的身影。而在艾芜的文学作品中,一个个人物便是谱写乡愁的具象体现。我总是能够借助艾芜的双眼,看到别具一格的视角下的生动且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而这些形象,便是我们日常中接触到的或是平凡的农民,或是城市苦力,或是耄耋之年的乡村老者,有的甚至是少数民族贫困群体。而这些角色的身上,皆是令人感动的对于“美”与“好”的精华。他们碎身处囹圄,却始终怀揣希望,他们遭遇不幸,但始终拥有逃出泥潭的勇气。他们身上的独特的魅力,也是艾芜乡村作品中的特色之处。我始终忘不了,艾芜在自己的小说《乡愁》中对鲁广这一角色内心的描写,给于了我很深刻的情感共鸣。“每当夜幕降临,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的那片田野,那座青山,那条澄澈见底的小溪……”这种对故乡的深情表达,使得我不禁为之动容,仿佛能够感受到鲁广心中的乡愁情感。鲁广作为一个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正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角色,在内心的声音显现与纸上之时,无一不被他那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所感动与震撼。也正是这样深刻理解而丰富的人性描写,构成了艾芜乡愁中的靓丽一抹,在这些角色上所倾注的对人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怀,也让他笔下的乡村,更有情感的魅力。在艾芜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乡愁情感的真挚表达,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他对于家乡的情感和思考。例如在《南行记》中:“故乡是一座小小的村庄,那里有清晨的鸟语花香,有夜晚的虫鸣青草,有大地的包容和爱护,有亲人的深情和牵挂……”,又如在《乡愁》中“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它承载着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是一种永远无法忘怀的情感……”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在家乡生活的那段时光,那份对故乡的美好记忆与深沉的眷恋之情,始终萦绕在心头,一直随着阅读的心情而牵动着我的心,那股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家乡的热爱和情感,总能让我不禁为之动容内心深处被深深触动的,是那份专属于家乡、无可替代的深情厚意

何谓故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而故乡,也是是每个人心中永恒的话题,是梦回故里、思念乡愁的源头。要说我多爱故乡,回乡时看到的一砖一瓦都有着我自己的美好记忆,要说我多爱故乡,是每每分享童年趣事时都会无意识流露出的怀念与感动,要说我多爱故乡,就像在艾芜的作品中,即使看到的,是另一头人们乡村生活的风土人情、日常生活,却能从这截然不同的景象中,感受到对故乡同样的深深的眷恋和热爱,那份浓烈的乡愁情怀,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法割舍。在短篇小说《乡愁》中,艾芜描绘出了这样一幅田园风光之景:“那片金黄的麦田,那抹碧绿的稻田,那片片翠绿的树林,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这种对乡土生活的真实描写,仿佛又带我回到了那个春天,让我想起了自己幼时随姥姥下地捉泥鳅的美好回忆。一眼望去,是碧绿的稻田,也是我在前面肆意奔跑,姥姥在后头让我小心的美好瞬间。他的文字,就是这样的富有魅力,能够从一树一花,一景一色,一言一行中,便将你置身于“故乡”之中,止不住涌现出故乡的美好回忆,心潮澎湃,感慨不已。也许和艾芜在外漂泊的时期有关,在他的笔下,异乡漂泊、身处险境的人物形象往往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加深刻,有着更深的眷恋与不舍得从美梦中醒来的淡淡忧伤。,在他的长篇小说《故乡》中,主人公阿民在异乡漂泊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乡,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期待:“我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我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有在心底默默地感激。”在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被深深地一震,那种宣之于口就会喷涌而出的情感正是这样的纯粹直白,也就只有艾芜的笔,能够将这种对故乡的浓浓情感写得这么淋漓尽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故乡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故乡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包括风土人情、习俗传承、节庆活动等,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乡愁之美密不可分,在艾芜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许多场面丰富,别样故乡风土人情的内容,还能够从这些俗习惯、民风民俗,以及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家乡魅力。艾芜的作品中还经常通过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来表达乡愁情感。他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家乡的风俗习惯、民风民俗,以及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的魅力和情愫。比如在小说《故乡》中,对自己家乡的描写。生动有趣的笔触与字里行间的细节描写,都是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不仅如此,在他的作品中,在对于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中,我很喜欢《春天的雾》中的一句话:“每当夜幕降临,故乡的田野上总是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那是春天的雾气,是家乡独有的气息。”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春分回乡在庭中与长辈们闲聊之景。晚上的家乡空气清新中似乎还夹杂着属于春天的霜露,而正是这股在高楼大厦间不能感受到的气息,在家乡的一方庭院中是这样的清晰,而也正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就让我仿佛能够置身于故乡的田园风光之中,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和温馨。这就是家乡的美好,这就是家乡的温暖。艾芜通过描绘乡土生活、刻画人物内心、品味故乡风土人情,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融入文字,使作品饱含乡愁情怀。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情表达,更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家国情怀,为故乡而感动。

艾芜的作品中还经常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来展现乡愁之美。他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和形象,深挖乡村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塑造出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如乡村的竹林、梯田、土地庙等,以及村民们的节日服饰、民俗器物等,这使得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愁韵味。在他笔下的乡土传统文化。就犹如“活过来”了一般,将故乡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生命力。不仅如此,每每提到这一部分,除了有趣的习俗活动外,还透露出乡土文化的赞美和传承,具体如在对乡村的节庆习俗、民间传说等的描写之中均有体现。如在他的长篇小说《山野》中,他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的竹林和梯田景观,展现了乡村的独特风貌和文化底蕴。这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愁之美,又如在在《故乡》中,艾芜生动地描绘了故乡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以及村民们举行的传统活动,如舞龙、放炮等,展现了故乡文化的丰富多彩。而在这种热闹而有趣的传统节日描写中,一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赞美,以及故乡的节日盛景之中浓厚的乡愁之美,都通过一番描述展现了出来,这就是富有情感的写作,这就是故乡的独特魅力。

我很喜欢艾芜借用乡土文化的描写来展现乡愁之美的视角。他很擅长用自己看似“刁钻”的角度,写出了不同地区的人文风土、民风民俗,以及乡村的生活状态。如在《南行记》中,就展现出了西南边塞乡村独特而又在他眼里堪称“神奇”的村落文化。好似每走一步,走进的都是尘封的历史深处,每一步的回响,都是历史文化的呼应。西南地区集聚着不同习俗文化、不同生活劳作习惯的多民族,因而在艾芜的眼中,这些处处不同,则构成了一幅粗狂中带有青黛之柔的,两者元素相冲突却又能够和谐相处的奇特画面。在艾芜的笔下,某些乡村的习俗或繁琐庄重,或直白简单,而让我停不下脚步阅读的,还是他在描写不同民族的婚恋习俗的场景——彝族喜嬉戏河边,对歌抒情,以自然为伴,而他们的婚礼,并不是春宵一刻的洞房花烛,而是——激烈的厮打!新郎手上、脸上的彩痕,象征着对新娘贞操的尊重与守护。然而,傣族的男女习俗却大相径庭,男子会身披毡子,以独特的方式去会见心仪的姑娘,犹如《还珠格格》般对月作诗,谈情说爱。还有那神奇的哈尼族,夫妻竟然并不同居在一起,而是在有月亮的夜晚,进行一场歌舞之后进入林子中度过剩下的月夜。不仅如此,艾芜笔下的村落,也总是弥散着一股神秘而又古老的气息,让人阅读时往往神驰,看到了一处处充满魔幻色彩的古老村落。而正是这样的,或神秘特别,或炙热直白的乡村习俗与文化的描写,才让我们在阅读到深处,引起对自己家乡文化的思考,进而呼唤出对乡土文化的深情表达,看到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浓浓情感的那团火。

在他的作品中,家乡传统文化总是让人热爱和敬仰的,而写下的件件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家乡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家乡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回顾,都是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和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是乡愁之美的深邃内涵,是乡愁之美永恒传承的重要部分。

乡愁是什么?在阅读艾芜作品之后,我会告诉你,乡愁,是处处皆是风景,风景皆怀思念的含蓄;乡愁是物是人非,物在人外的怅然;乡愁是人在情在,情坚不改的纯粹;乡愁,是千百年凝结的文化,是美好情愫的摇篮。而在艾芜的作品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乡土生活、淳朴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回顾,更是他自己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倾泻于纸的深情。而有幸能够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了家乡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文化,感受到了每个行踪无法用简单言语编织的对家乡的深情表达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此外,深读下去还会有一种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也使得我们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更加深刻和真挚。愿我们永远怀念故乡,珍惜乡愁之美,将家乡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下去,让乡愁之情在心中永远怀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