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清文的头像

谭清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1
分享

墨香里的时光机 ——我与《人民文学》的不解之缘

时光是岁月写给人间的情书,又好似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不舍昼夜,亘古不变。总有些过往如同茫茫大海之上闪烁的灯塔,让航行在知识海洋里的小船找到前行的方向,慰藉疲惫的内心。让每一个困惑、迷茫、孤独的灵魂,通过散发着幽幽墨香的文字,找到心灵的归途,指明人生的道路。已经记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民文学》伴随着我从青春懵懂的中学时代,再到意气风发的大学时光,始终承载着我对文学梦想的追求。于我而言,《人民文学》是神奇的任意门,帮我开启历史与现实,梦想与未来,是我内心可以得到片刻宁静的港湾,也是透过现实生活的种种负累,从缝隙间打到我身上的一束光。

初识:书海中的偶然邂逅

恍惚记得那是盛夏里一个平常的午后,我在学校图书馆看书,窗外传来刺耳的蝉鸣,老旧的风扇嗡嗡作响,依旧难以抵挡酷暑的热浪。我放下手中的笔,把我正在做的日语语法习题册放到一边,起身向图书馆的书架走去,我想换本书看看,正好可以放松下紧绷的神经。我的目光漫无目的在书架之间游离,各种书名在我的眼前晃过。

然而,就在那么毫不经意之间,一本《人民文学》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地吸引了我的好奇心。封面上《人民文学》这四个字是飘逸的行书字体,隽秀古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我即刻捧起这本书,满怀期待地翻阅其内容,轻轻翻开扉页,一缕清幽的墨香悠然飘出,瞬间平息了夏日午后内心的烦躁与不安,就像荷塘边一阵毫无缘由的微风拂过,这墨香虽不似荷香那般清甜,同样沁人心脾,润泽了酷暑深处燥热烦乱的心。

自从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以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催生了一种叫做“电子书”的科技产物,甚至还有专门阅读电子书的电子设备。作为一个重度文学爱好者,我始终认为“电子书”的阅读毫无乐趣可言,我想任何一个热爱文学、钟情于阅读的人大多是喜欢纸质书,那种把书捧在手里,字里行间散发出淡淡的墨香阅读时刻,让人沉醉、让人深思、让人欢喜。这是冰冷的电子书无法给予的满足与幸福。

现在还有很多“听书”软件,都不需要读者用眼睛去阅读了,在智能手机上打开软件,丢在一边,用耳朵听就可以了。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疑极大地便利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然而,在阅读这一领域,无论书籍题材如何广泛多样,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和作者跨越时空交流的过程,是读者通过书籍和文字为载体,走近自己的内心、照见自我、感悟生命、体验文学之美的美妙时光。所以,我还是更加喜欢买一本《人民文学》,寻一处安静的角落,或伴着一杯咖啡或就着一杯清茶,让目光在字里行肆意的探索,细细的品味文学的之美,时光之美,阅读之美。

在那个午后,我被《人民文学》里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沉浸在那些或激昂或婉约或生动的文字当中,仿佛时间静止了,夏日的酷热也浑然不觉,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一同经历着不同的人生,被人生的悲欢离合所感动,被温暖美好的文字所治愈。从这次偶然间的邂逅开始,我与《人民文学》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它已深深融入我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伴侣,伴我度过了无数个四季更迭。

沉浸:文字构建的梦幻世界

自从那次在图书馆第一次读到《人民文学》之后,它就时常出现在我的书包里、书桌上、枕头边。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入睡之前,我都会随手拿起一本新买的《人民文学》,随意地翻开一页,津津有味的读起来。可能这些文章我已经不止读过几遍了,但每次再读的时候,依旧可以从这些熟悉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带来的力量,内心也会获得不同的启发。我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我尤其喜欢在雨夜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一边听着窗外的雨声,一遍让思绪和目光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

《人民文学》的文章囊括了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作品等。这些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磅礴大雨、时而如微风拂面,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向读者深刻剖析人性、描绘大漠星空、山河锦绣的绚烂风景,亦或者以热情澎湃的笔触,讴歌时代的发展,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丰富多样的文字,总是可以在不经意间触动我的心弦。

我尤其喜欢《人民文学》中那些有关世间百态的小说,还有那些情感真挚的散文。小说的作者用平淡且充满力量的语言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一个一个故事情节总是可以让我触摸到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美好。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是关于桂林山水的文章,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阳朔秀美多情的自然风光,遇龙河上漂流的竹筏顺着江水而下,两岸的青山和村庄好像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描绘着遇龙河边阳朔人家与世无争的恬淡生活。当竹筏漂流到江心的时候,撑着竹筏的老人,突然唱起来山歌“唉......唱山歌嘞,唉...这边唱来那边和,唉....那边和....”此时此刻,你会发现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就会回应“唉.....山歌好比春江水嘞.....唉,不怕滩险弯又多.......”这是属于阳朔人的浪漫,歌声里唱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当我读到这些优美的文字的时候,便对桂林山水,阳朔遇龙河有了无限的向往和遐思。

除了每期不落的阅读,我还成为了《人民文学》的收藏者,每当我在这本杂志上看到特别喜欢的文章,我总是小心翼翼的把它们以剪报的方式收集起来。这些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文章,为我的作文写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灵感和素材。我从一个恐惧写作文的学生,到作文获得老师的赞誉,并被选为范文供同学们传阅时,我深知这一切的灵感与滋养源自于《人民文学》这片沃土,让我成为了一个可以热爱阅读,喜欢写作的人。不得不说,是因为通过《人民文学》这部杂志的文字熏陶,才让我能够坚持阅读,热爱文学。

领悟:文学背后的智慧之光

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我也从青葱的中学时代,走进了大学的校园,现在已经步入了社会走上了工作岗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者生活上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我依旧会找个安静的地方,翻阅我挚爱的《人民文学》,从这些文字中获取安慰,感受内心的平静。关于生活,《人民文学》里这样写到“有人朋友圈里岁月静好,生活中鸡飞狗跳;有人朋友圈中恩爱幸福,生活中每天争吵;有人朋友圈里勤奋积极,生活中又丧又躁。”关于精神思想《人民文学》又这样说“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关于自我的认识是这样写的“在个人选择更多元、诉求表达更多样、思想意识更多变的背景下,成功“破圈”不仅需要“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的勇气,更需要“追求个性、凝聚共性”的智慧。”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它们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境界。

《人民文学》点燃了我的文学热情,通过分享和写作,我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书友。记得在一次本地图书馆的文学沙龙上,我有幸认识了作协的一位前辈。他也是深受《人民文学》的影响,最终走上了文学创造这条路。听他讲述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让我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喜悦。他鼓励我多读书、多思考、多反观自己的内心,让文学阅读成为一条通往智慧的路,同时他也鼓励我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要畏惧失败和挫折。这次对话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学梦想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创作的机会。

回顾过去与《人民文学》相伴的日子,我发自内心的感到荣幸与感恩。它不仅是我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指路明灯。们无法逆转季节更迭、岁月流转的自然法则,但能以不懈奋斗铸就自尊,用梦想之光驱散惰性阴霾,通过精心规划绘制人生蓝图,并在承担责任中成就非凡自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