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榜样
文|涂怀军
又到父亲节了,上午儿子给我来了电话。
他上次在家还是端午节的时候。记得那天下午,我叫上儿子陪我去附近的公园转转,他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很快穿好衣服,换上运动鞋,我们出门了。我是经常一个人在公园里散步,拉上他去公园是想有个宽松的聊天环境。
儿子长大了,也工作近5年了,与我们也是渐行渐远,我和他聊天很广泛,我提起朱自清的《背影》的话题,他至今还记得,我给他讲过《背影》的故事。他说:“朱自清笔下父亲翻越铁道的背影,让人像一盏老式台灯突然亮起,有点过时,但依旧温暖。”
《背影》里父亲买橘子的场景,常让我在深夜台灯下想起,他穿过铁道时笨拙的姿态,像极了父亲冬天弯腰生煤炉的样子:穿着很破旧早已露出棉花的棉袄,拎着煤球炉到院子外,放上木块,然后倒上一些柴油,蒲扇不停地扇,煤球燃着了,一家五口人,就等父亲的稀饭,偶尔会上街买五根油条,是的,五根,一人一根,有时父亲舍不得吃,中午放学了,我们三个孩子分分。我纳闷:煤球炉为什么每天早上都要生火?面对着我,父亲就像《背影》里橘子滚落铁轨的瞬间,父亲弯腰的弧度里藏着多少欲言又止的无奈?
我们家住在乡镇卫生院家属区,父亲是个内科医生,之前做过赤脚医生,上世纪70年代,赤脚医生是令人非常羡慕的光鲜职业,母亲经常说起父亲背着药箱的样子非常帅。母亲是南京知青,插队下放到农村,后来做了小学老师,遇到了背药箱的父亲。父母工资不高,三个孩子的抚养显得捉襟见肘,父亲从来不说困难,默默担负起家庭的责任。
小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他总能把自行车倒立着修好,还会织尼龙网,屋后的菜地,长势非常好,那些年,家里蔬菜几乎不用上街买,即使冬天,大白菜和土豆也有吃的。记得上高中时,他去学校给我送米,后来听母亲说,他背米时把腰闪了,一个星期行走不便,还坚持上班。我埋怨他们怎么不给钱,让我在县城粮店买米。后来母亲说,县城米贵,家里负担重,父亲怎么好说?
我经常看到,一大早就有病人上门找父亲,虽说还没到上班时间,他也会放下手中的活,换上白大褂去办公室,为病人诊治。父亲从来不开大处方,他说,乡亲们困难,看病吃药不容易。我还亲眼看到一个老奶奶在父亲门诊跟他说,生病拖了一个星期了,孩子们也没钱,实在扛不住了,只见她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块方巾布,展开,再展开,连续好多次,终于露出了2块钱,一块的一张,还有两张五毛的。父亲对待病人像亲人,受到他关照的病人很多,父亲退休时,很多人来医院看望父亲,赞扬他是好人、好先生。
我高中毕业后去参军了,记得临行前的晚上,父亲把我叫到他房间说:“明天要走了,送你一个礼物。”“什么礼物”,我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奇地问。他微笑着说:“是个笔记本。”说着从抽屉里拿了出来,我一看不大,说有巴掌大。我笑笑。父亲又说:“我给你写了几句话,你念念!”我好奇地打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几行字,是用圆珠笔写的:92.12离开爸和妈,苦练本领保国家。当兵4年,我两次获评“优秀士兵”,第3年加入党组织。退役后,县里安置进了当时县里最大的国有企业工作。
我做父亲了,那是1997年10月的事情了,我们一家人特别高兴,孩子满月时,在苏州定居的弟弟妹妹也回来庆贺,父亲特别开心,第三代有人了。那天晚上,父亲开了家庭会议,那是我们家第一次冠名“家庭会议”,会上父亲对我说:“怀军,你现在也做父亲了,父亲是一家人的主心骨。
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父母希望留在他们身边幼儿园,我希望孩子到县城接受更好一点的教育,就这样,父母拗不过我,只得同意。上幼儿园时,儿子帮助小伙伴洗碗,上小学时儿子还护送同学回家,到了初中,儿子骑着电动车送同学去医院看病,儿子上高中时,我去了几次参加家长会,学校领导,赞扬儿子成绩好,还乐于助人。
有一次,妻子在家整理房间,发现儿子书包里、书桌抽屉里藏着七八张奖状,有进步之星,有创三好积极分子,还有团结互助之星……我下班回来后问他,怎么不说呀?儿子回答却很干脆:“像你那样,你献血助人好多年,不是也没说呀?”是的,我是2001年开始志愿无偿献血的,儿子看到我的书房放着很多本献血证,献血助人是件幸福的事情,这也是家风传承吧。
我和儿子坐在椅子上,望着河边有人在垂钓,他突然问我:“爸爸,我小的时候,暴雨天背着我蹚过水洼,却不会蹲下来帮我系鞋带,为我买了许多玩具,却不会帮我收拾房间……;“我不会做你能做的事情,男人的自立需要从小培养,你看你现在离开我们一人在外工作,你的房间收拾得非常整洁吧!”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如今已是85岁的父亲,喜欢去社区的棋牌室和他的朋友打打牌、聊聊天,母亲离世3年了,妹妹回来专门照顾父亲,我也经常去看望他时,他都会让我看以前的照片,
儿子说的一句话,我很欣赏。他说:“中国父亲的深情从来不在震耳欲聋的宣告里,而是在那些侧耳倾听的静默中。”这让我想起《背影》里那个笨拙的转身:有些爱不必读懂全篇,光是瞥见折痕处的墨迹,就足够温暖整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