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涂怀军的头像

涂怀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4
分享

秋日之约

今天立秋了,一大早起来就在电脑前编辑文档,我在思考该写点什么呢?时间过得真快,一叶知秋,于是决定题目就叫《今日立秋: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愿我们砥砺前行,收获满仓。

“谁来电话了?”听到电话铃声,我自言自语道。瞧上一眼,是爱民总的,九点不到。电话那头,他热情地邀约中午小聚。最近身体欠佳,本想婉拒,但转念一想,实在不好意思拒绝老友的好意,最终还是应了下来。

"立秋,遇到了大家和美食!”我心里一阵暗喜。我抓紧收拾出门,爱民这时发来了位置,在长乐西路,说等我掼蛋呢。

饭前掼蛋早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固定“科目”,文人雅士互称“老师”为尊,我们几个先到的打起了掼蛋。牌桌上的气氛轻松愉快,我和王老师对家,爱民和另外一个老师,第一局我们小胜,不仅因为手气好,更得益于队友间的默契配合。王老师出牌总是出其不意,爱民老师则稳扎稳打,而我习惯观察每个人的表情变化来揣测他们的“实力”。当爱民和王老师都提前亮了底牌,爱民改变原来的打法而获胜,大家笑作一团,这种轻松的氛围让人暂时忘却了身体的疲惫。

中午时分,宽敞的包间里7人围坐,空调非常给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王老师话音刚落,手中的一瓶杜康酒摆在了桌面,服务员端上一盘盘菜肴——野生的鲫鱼、小鸡炒豆米、清炖猪蹄、茶豆角炒青椒……最令人惊艳的当属那道荠菜圆子,这是一道“当家菜”。王老师提议一起尝尝,咬下去的瞬间,荠菜的清香与肉质的鲜美在口中绽放,劲道十足又不失细腻。爱民的爱人陈老师说这道菜很地道,特意多加了姜末。“多年前,农村人用野荠菜做的肉圆,那味道至今难忘。”一道普通的家常菜,竟勾起了每个人不同的记忆。

大家边吃边聊,我以茶代酒,与君言欢,话题不知不觉转到了最近热映的《南京照相馆》,以及我撰写的一篇我观后作品,没想到引发热烈讨论。资深媒体人徐老师说,剧中那些令人警醒与泪目的台词,既道出了小人物的心声,又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不能忘记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影片细节聊到历史变迁,又从历史聊到当下人们生活。

席间,有人聊到创作,我忍不住插话:"作家的经历就是素材,作家本身就是作品。"没想到这句话引来一片赞同。徐老师眼睛一亮,说这正是他一直想说却未能准确表达的感受。是啊,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独特的作品,而我们正在用每一天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聊到兴头上,王老师、李老师说起他们夫妻去年自驾新疆、内蒙古的经历。戈壁的辽阔、草原的壮美在他们口中栩栩如生,但更打动人的是那些旅途中的小插曲:哈萨克牧民热情招待的奶茶,边境小镇清晨热闹的集市,品尝烤全羊的感受,那里民风淳朴,热心相助,牧民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这些看似平常的际遇,却让旅程充满了欢乐和回味。不知不觉,午宴已近尾声,有人翻阅手机,爱民提议合影留念,大家欣然应允。在吧台前,我们听从爱民老师“指挥”,站好位置,整理衣襟。"咔嚓"“咔嚓”一声又一声,这一刻被永远定格。看着手机屏幕上的合影,我想起《南京照相馆》里的台词:"照片不是用来记住的,是用来证明我们曾经忘记的。"

恰逢立秋节气,因为朋友之约相聚,因为真诚的交流,因为那些触动心弦的对话,变得有滋有味,美食与友情,已经温暖了时光,走出餐馆一阵微风拂面,顿感清凉了许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