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型历史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最后一个镜头淡出,银幕归于黑暗,我的内心却燃起一团火焰。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通过一家小小照相馆的视角,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至暗时刻的坚韧与抗争。影片给予我的震撼不仅来自历史的惨痛,更源于其中蕴含的民族复兴密码——团结抵御外侮的集体意志,深刻自省以求强大的精神自觉,以及向着现代化目标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这三重密码,恰是解读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核心密钥。
《南京照相馆》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普通市民在生死关头自发组织起来,用各种方式保护同胞、抵抗侵略。照相馆老板冒险为同胞提供藏身之所,知识分子用相机记录日军暴行,普通妇女挺身而出保护受辱的同胞……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汇聚成民族抵抗日寇的洪流。影片告诉我们:没有团结,就没有民族的生存权。历史反复证明,中华民族每当面临存亡危机,总能爆发出惊人的凝聚力。抗日战争时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战;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封锁的众志成城;改革开放后,海内外华人同心协力建设祖国——团结始终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当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们更需珍视这份团结基因,警惕任何可能分裂民族力量的言行,让"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呼声代代相传。
影片中照相馆老板在目睹同胞惨死后,有一段震撼人心的独白:"我们若不强大,这样的悲剧还会重演。"这声呐喊穿越时空,叩击着每个观者的心灵。在敌我之间,没有朋友。真正的敌人不会因为一时的示好而改变其本质,他们的目标始终是掠夺与掌控。因此,永远不要忘记伤害过我们的人。《南京照相馆》的价值不仅在于铭记苦难,更在于激发自省:为何我们会遭遇如此劫难?近代中国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闭关锁国导致的全面落后。从鸦片战争到南京大屠杀,一部近代史就是落后挨打的屈辱史。影片通过历史镜像,照见我们曾经的羸弱与不足。这种自省不是自我否定,而是清醒认知后的奋发图强。鲁迅先生"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气,正是我们审视历史时应有的态度。今天,我们回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不仅要记住敌人的残暴,更要记住我们曾经的落后,将历史创伤转化为前进动力,在科技、经济、国防等各领域追求卓越,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影片结尾,幸存者重建照相馆的镜头意味深长——毁灭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这隐喻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既是对历史伤痛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在《南京照相馆》的映照下,我们更清楚这条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只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真正保障"南京悲剧"永不重演。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场伟大征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从做好本职工作到投身科技创新,从传承优秀文化到践行核心价值观,我们点滴努力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更是一面映照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棱镜。它告诉我们:团结是民族生存的基础,自省是民族进步的阶梯,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路径。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既要警惕"历史健忘症",永远铭记民族苦难;又要避免沉溺于悲情,将历史伤痛转化为前进动力。南京城的血泪已沉淀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而今日中国的崛起正在书写历史的新篇章。让我们从《南京照相馆》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更加团结的姿态、更加清醒的头脑、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祖国统一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才是对历、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对未来最真、最坚定的承诺。
我们要永远记住:十四年山河不屈;十四年浴血奋战。这场胜利来之不易,那些年最有力的文字,记录下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艰苦历程。愿吾辈自强,共传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