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涂怀军的头像

涂怀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从《阵地》里凝聚夺取新胜利的力量

最近央视一套在播放电视剧《阵地》。我从中看到了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有一种力量不依靠枪炮却能穿透灵魂,不依赖硝烟却能震撼人心。剧中再现了80年前我国文化抗战的先驱们以文心筑就精神长城,守护了民族的灵魂,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文化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观看电视剧《阵地》,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抗战文化战场的历史之窗,目睹了郭沫若、夏衍、田汉等文化巨匠如何以笔为枪,在精神的阵地上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他们践行了笔墨刀枪,文心长城风骨,这也是对那段文化抗战史诗的深刻概括。

鲁迅先生曾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阵地》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群文化脊梁——他们或许不直接持枪杀敌,但却以思想为弹药,以文字为刀枪,在文化的战场上与侵略者进行着没有硝烟却同样惨烈的搏杀。剧中呈现的《救亡日报》复刊、《野草》杂文创办、话剧《屈原》上演等历史事件,生动诠释了文化抗战的双重力量:既是唤醒民众的号角,也是射向敌人的子弹。回望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而薪火不息,每至存亡续绝之际,总有脊梁式人物挺身而出。

《阵地》没有将文化名人神化为扁平化的符号,而是通过细腻笔触展现他们作为“人”的丰富性——焦菊隐与欧阳予倩在戏剧观念上的执拗争执,王鲁彦反“盗版”的鲁莽直率,徐悲鸿和丰子恺对待艺术创新的豁达胸襟。这些生动细节既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个性光芒,又揭示了他们“和而不同”的精神共鸣:尽管艺术观点各异,但救亡图存的信念将他们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对历史人物“去神化”而又“不祛魅”的处理方式,使作品既具历史真实感,又富艺术感染力。

我们看到了创作者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基础上,大胆运用艺术想象填补历史缝隙。臧克家战壕赋诗、韩大勇血染《共产党宣言》等场景,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实”,却是符合历史逻辑的“实情”。这种创作手法既避免了历史剧容易陷入的枯燥说教,又防止了戏说历史带来的虚无主义,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创造,观众得以跨越时空,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化抗战的精神实质。

《阵地》让我们重新认识文化的力量——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文化不仅是精神慰藉,更是战斗武器;文人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战士。郭沫若的历史剧作直刺国民党消极抗日政策,夏衍的杂文如投枪匕首揭露社会黑暗,田汉的歌词成为激励亿万军民的战歌……这些文化创造之所以具有强大战斗力,正因其根植中华文化沃土,紧扣时代脉搏,道人民之心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克服无数艰难困苦,生生不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课。

八十载光阴流逝,文化抗战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璀璨光芒。《阵地》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历史回顾,更是现实启示。今天的文艺、文化工作者同样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我们唯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才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同样需要坚守文化阵地、吹响时代号角,我国一些文学作品、网络影视剧成功“出海”,来我国旅游成为海外民众的新时尚,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对外开放的力量。这种坚守并非简单重复历史形式,而是继承文化抗战的精神内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中国文化沃土,回应时代关切,表达民族心声,创造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

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舆论斗争形势复杂程度不亚于昔日文化战场。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文化交锋更加隐蔽而激烈,意识形态斗争依然尖锐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阵地》给予我们的启示尤为珍贵:文化阵地不容丢失,精神长城必须筑牢。我们需要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铭记历史的重要日子,必是历史铭记的重要时刻。正如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一场盛大阅兵仪式,是中国日新月异的写照,亦是开创崭新未来的宣告。这宣告与《阵地》所诠释的精神一脉相承,都揭示了文化抗战的精神火炬穿越时空,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在新时代的文化阵地上继续坚守、开拓、创新,以文心筑就新的精神长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文化力量——这或许正是《阵地》留给我们的最珍贵启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