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涂怀军的头像

涂怀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7
分享

高耸的丰碑——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观后感

荧幕上,吴石将军平静地说出“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朱枫女士在生死抉择间展现出惊人的勇气与决绝。荧幕前,我作为有着四年军旅生涯的老兵,心潮澎湃,难以自抑。《沉默的荣耀》对于我而言,不仅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历史剧,更是一次对初心、兵心的叩问、一次与跨越时空的先辈、战友的对话。它涤荡了我内心深处那份被“熔炉”洗礼过、被直线加方块生活淬炼过的情感与记忆。

近日,央视八套黄金档开播谍战剧《沉默的荣耀》。故事从1949年8月讲起,原本准备迎接解放的吴石,突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吴石与朱枫等四人组成“东海情报小组”,完成解放战争尾声一项关乎成败的绝密任务。在那段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历史时期,吴石等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非凡的胆识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敌人的心脏地带步步为营,舍生忘死,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无声的奉献无愧于伟大的荣耀。

吴石将军的形象,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绝对的忠诚”。身为军人,党教育我们“服从命令是天职”,要“忠于党、忠于人民”。而吴石将军,则是在至暗时刻,在个人安危与家国大义之间,用生命诠释了忠诚的最高境界。他身居高位,却选择了最危险的“逆行”,这需要何等的信仰支撑!剧中他面对酷刑的淡然,那句“问心无愧,绝不低头”,让我想起在部队时,老连长常说的“军人,骨头要硬”。这种硬,不是匹夫之勇,是源于内心不可动摇的信仰。我四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我刚毅的性格,教会了我坚持与担当,但吴石将军所展现的,是一种将个人生死荣辱完全置之度外的、升华到极致的忠诚与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而朱枫女士,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力量——源于家国情怀的、柔韧而强大的勇气。她本可安稳度日,却毅然投身险境。这让我联想到部队里那些同样默默奉献的女兵、军嫂们,她们或许不在冲锋陷阵的一线,但她们的付出、她们的坚守,同样构成了钢铁长城最柔软也最坚固的部分。朱枫在隐蔽战线上的机智、在危难时刻的果决,特别是最后舍生取义的壮举,打破了性别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信仰面前人人平等,勇气与担当无关性别。她的故事,让我对“奉献”二字有了更立体的理解。不幸的是,1950年2月,因为叛徒出卖,吴石、朱枫,还有其他几位战友陈宝仓、聂曦等被捕,不久牺牲。

《沉默的荣耀》这个剧名,取得极好。我们当年在部队,也常讲“默默奉献”,但更多是在日常的训练、执勤、备战中。而剧中英雄们的“沉默”,是真正的“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至高境界。他们的荣耀,延迟了太久才被世人知晓。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今天享有的和平与安稳,背后站着多少这样的“沉默者”。正如吴石将军那句朴实无华却重如千钧的愿望:“想让下一代吃得上安稳饭。”这不正是我们当年穿上军装,日夜苦练,所要守护的最基本、也最珍贵的的东西吗?我们守护的,就是这千家万户的“安稳饭”。剧中的英雄用生命去争取,我们当年的站岗放哨、挥汗如雨,也是为了同样的目标。这种精神的接力,跨越时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回想我20岁参军,那是1992年的冬天,在那座革命理想高于天依然浓厚的军营里,我们接受的不仅是严格的军事训练,更是深入骨髓的革命传统教育。我们学习党史军史,听老红军、老八路讲传统,深切领会新中国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但“先烈”二字,在当时更多是一个宏大的、带着敬仰却有些距离的集体符号。《沉默的荣耀》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用“真人真事真名”的创作态度,将这段历史、将这些符号,还原成了有血有肉、可感可触的生命个体。吴石、朱枫,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简短的事迹介绍,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抉择、他们的忧国忧民、他们的坚定,如此真切地呈现在眼前。

观看此剧,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初心重温。近三十年前,我告别军营,但军队烙在我身上的印记——忠诚、坚毅、责任、担当——从未褪色。《沉默的荣耀》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那段激情岁月,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性格中那些被部队塑造的部分。它提醒我,无论身在何处,身着何装,那份对家国的责任感应永存于心。

这“沉默的荣耀”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我们深刻理解这背后的千钧重量,明知前路是绝境,仍选择冲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先辈们用牺牲换来了独立解放,我们这代人用奋斗见证了国家富强。而铭记历史,传承那份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赤诚之心,是我们对英雄最好的告慰。这份由忠诚与信仰铸就的荣耀,必将永远闪耀在民族精神的星空之中,也必将在我,以及无数像我一样穿过军装的人心中,持续激荡,化为前行路上不灭的火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