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上,窗外雨声淅沥,拍打着窗户。吴明坐在沙发上,电视里正播着天气预报。手机屏幕亮起,是老伴从南京发来的照片——一辆流线型的黑色新能源车,下面还有一行字:“学成的车定了,26万,一个月后提车。”
吴明摩挲着手机屏幕上那辆黑色轿车,二十六万这个数字像风筝线,那头是儿子,这头是自己。他起身走到窗前,雨丝毫没有停的意思。
学成今年二十七岁,在南京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了五年。“爸,等我买了车,周末想回就回。”学成总是这样兴致勃勃地说:“从公司开回家就两个半小时,周五下班出发,还能赶上妈做的热乎晚饭。”
吴明记得去年国庆,儿子站在这个院子里:“我要买就买新能源的,省油钱,还能上绿牌。现在的技术和安全性一点也不比国外的差...”
“车是消耗品,一落地就贬值。你在南京工作稳定了,不如先考虑房子的事。”老吴心里想。
吴明的妻子王梅这次去南京,名义上是帮儿子看车,其实夫妻俩心照不宣——她是想最后动员儿子买油车。虽说电车能省油钱,却不省心。可现在看来,她还是没能拗过孩子。
手机震动起来,是学成打来的视频电话。吴明一颤:
“爸!你看到照片了吗?”屏幕那头的学成笑得像个孩子,“就这款吉利旗下的极氪001,续航700公里,智能驾驶,语音控制...妈今天试坐了,说特别舒服!”
吴明勉强笑了笑:“看到了,挺好的。你妈呢?”
“妈去洗手间了,等下送她去车站,她说今晚要回去。”学成压低了声音,“爸,其实我知道你们想让我先买房。但现在的房价真的不稳定,我想再等等。这辆车是我精挑细选的,性价比特别高...”
吴明听着儿子的解释。他理解年轻人的想法,但作为父亲,他总忍不住要为孩子的长远打算。在他们这一代人的观念里,“有房才有家”是铁打的真理。没有自己的窝,心就永远是飘着的。
“你自己的钱,自己决定吧。”吴明说完挂了电话,走到院子里。暮色四合,邻居家的车缓缓驶入小区,车灯在渐深的夜色中划出两道明亮的光束。他想起学成上小学时,每天骑自行车接送的情景。儿子坐在后座上,小手紧紧抓着他的衣角,一路上叽叽喳喳说着学校的趣事。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孩子如今要开上自己的车了。
夜深了,吴明起身走进书房,从抽屉深处翻出一本相册。泛黄的照片上,二十八岁的他推着一辆崭新的金狮牌自行车,那是他攒了一个月的工资买的。他还记得那种喜悦——拥有了第一件像样的交通工具,感觉自己终于能够自由地去往任何地方。“这也许就是当年的梦想吧!”吴明自言自语:“对学成来说,这是一辆新能源汽车,也算是他的梦想。”
忽然,他意识到,这辆车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更是连接两代人的纽带。儿子承诺的“常回家”,不正是他和妻子最期盼的吗?
“既然孩子已经定了,我们就支持他吧。他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不知何时,王梅也走进了书房。
“是啊,看他那么高兴,我也就想通了。其实有车也好,以后回家就方便了。”吴明轻轻应道。
“这辆车,对儿子来说不只是交通工具,它意味着自由和可能性。他可以开车去见客户,谈对象了也可以开着车出去玩,这都是投资啊。”王梅接着说。
吴明点点头:“儿子长大了,自己规划好就行。我们虽说都在企业工作,全力支持他就是了。”
夜色中,院子显得特别明亮,雨不知何时停了。吴明的眼角有些湿润。他明白,这辆二十六万的车,载着的是两代人的期望——父母的牵挂与儿子的梦想。它将行驶在连接彼此的心路上,也行驶在理解与爱的道路上。人生无论到何时,总有一盏灯,亮在回家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