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入伏了。
电视机里面央视气象主持人在播报近期的天气情况,窗外车水马龙,甚是喧闹,工地机械运转声音也响声如震。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天气就热得不行,大家都想好好地过一个凉快夏天,可惜也只有小时候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清爽和山泉的凉爽、清冽。近几年,逐年都是报道当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季和降不下的温度,这骇人数字和切实感受都完美验证了主持人所播报的准确数据。
知了猴还是肆无忌惮的嘲笑着匆匆忙忙的行人,最近学业正好修满,于是回家了,享受这难得全身心休息时光,与其说是休息,还不如说是逃避,逃避不如意、逃避不开心、逃避现实。回来的第二天,来到以前的馆子,现在是叔叔的了。从正门进来,下来两步台阶,穿过两张陈年的四方桌,略显油腻的的桌上摆着一个筷筒,里面插着凌乱的竹筷子,地上略微有点滑,走在人员通道,两侧狭窄逼仄,里面的桌子还是那几张桌子,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坐四个人,但就是莫名觉得空间小了,两人同时走过还要侧身相让了。
我刚从爸妈面馆里面出来,去隔壁叔叔家馆子去瞅一眼,本来就体型肥硕的一具身躯将过道填满,门栏不高,头顶的栏也能伸手触及,此时经过吧台处,一个昏暗又熟悉的身影从我身旁略过,由于左手边是吧台,右手边是黑色大电风扇,他看我硕大,往墙边靠了靠,让我过了。这个老人年纪大概七十左右,背稍微有点驼,胸还有点含,一眼没看出,过后想到是馆子的老顾客了,以前读中学放假看到他每次都是坐在一张四方桌边吃饭,时不时还给自己奖励一瓶冰镇啤酒和一个好一点的菜,日子过得且舒坦了。
与他擦肩而过,出于职业习惯和多年的老毛病,看到这老人情绪不高,眼圈还是暗淡,眼睛直勾勾的,没有年轻人的澄澈,眼轮黑珠多,白珠少,很明显是少神的一个状态,鼻头黑红黑红的,颇像黑布林那样的颜色,两颧确实少见的骇人,晦暗无光,面无三两肉,胡须倒也是很是整齐,想必也是一个讲究人。
快速擦肩而过,也就没去想太多,老年人有时候也是有这样的面相,即使看到一些不太正常的面相也会说服自己,老人也是到了这个年龄啦,是这样的啦,说不定也有什么基础疾病呢,谁说的准呢。想到可能最近快入伏了,天气很热,没睡好也不是不可能。接下来就自顾自地帮忙了,老人也缓慢地走出馆子门口。厨房很燥热,也很吵闹,金属锅具碰撞的声音,感觉有火的地方就是燥,空气也燥,蝉也躁,人也更躁。
回来好多天了,在家每天管着家里人的口粮。幸好我还是很习惯做饭,不管做的好不好吃,每次都做,还喜欢研究一下菜品搭配。傍晚和妹妹散步,看到好多小朋友在戏耍,有的围着商店门口游戏机叽叽喳喳,有的几人在一起追逐嬉闹,有的拿着榕树树枝在树下寻宝,有的骑着自己爱车到处狂飙,好不热闹。我和妹妹没事就去附近一个公园散步,同时也感慨道,这些人的老年生活还是蛮滋润的,跳跳舞,散散步,也怡然自得。白天太热了,大夏天的狗子都没看到出来玩耍,路上只有来来往往的车辆和漫天的灰尘,于是积压着闲不住的人们出门欲望,是的他们更愿意傍晚去依山傍水的公园散步消遣,我们年轻人也不例外吧。
入伏了。
手机中的推送都是叫你如何清凉入伏,怎么样在入伏天进补(倒也有什么科学依据),教学入伏天美食制造,也不乏形体健康的教学。这些天太热了,面馆还是生意冷清,我们一家分析大概原因有二,一是,店面属于老城区,人员不是很多,人流量少;二是,天气炎热,大家更愿意消消暑气,吃一些凉爽的。
于是这几天面馆也休暑假了,家人也闲了下来,吃完饭就没啥事情做,我们兄妹就去到处逛逛,公园是个好去处,人也多,看看人也是蛮好的消遣方式。罢后,冰棒店和零食店是小女生夏天消暑圣地,却没有我喜欢的小零嘴。
入伏那天吃完饭散完步就回去了,老妈八点多也下班了,回来就对我爸说,老乡(我爸的音译诨名),这个老三死了你知道吗。哪个老三,我爸紧随问道,还有哪个,每天中午在店里吃饭的那个老三,死在家里,发现的时候都发臭了,两天了听说,家里空调和电扇都没有开,不会是热坏的吧,我妈叹息道。
后面我求证了一下,是不是那个佝着背,脸黑黑的,有小胡子的那个人,我妈说是。原来那个人叫老三,后面在叔叔口中得知,老三多年前就是独身一个人,所以作为街坊饭馆,每次吃饭都是在我们馆子,很多年了,想想这,我们叔叔这个店铺加上我爸合伙的时间有十几年了。这个老三只有一个女儿,还不在身边,在长沙,虽然有距离但是每天还是会和老三通电话,老三女儿在这前两天通话发现没有接电话,以为是谁了,前一天终究还是没有接电话,发现不对劲,于是请邻居帮忙查看一下老人的行踪,最后是这个结果。最后,老三女儿马不停蹄来处理老三的身后事,之后,我们赶去另外一个葬礼,最后老三的葬礼咋样也没得时间去问了。说来也怪,最近尽是这些事情围绕着,以前还不觉得,这些天时不时就传来那家谁没挺住,走了。
走了,很多东西也走了,夕阳下,卖肉摊的老五回家了,小朋友放学也回家了。
入伏了,叔叔还是很会进补的,茶树菇老鸭汤,夏天进补良品,很是滋润。窗外的蝉还是很躁哦,喝了汤后,感觉也没那么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