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相华的头像

谭相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2
分享

在平凡中找寻不凡的力量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时隔三十余载,再捧起《平凡的世界》,指尖拂过泛黄的书页,那些镌刻在文字里的岁月与灵魂,依旧如春日惊雷般震颤人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刚从校园踏入社会,领到第一笔薪水时,便毫不犹豫买下这部曾点燃无数青年理想的著作。犹记当年,无数同龄人如我一般,在昏黄的灯光下彻夜啃读,为孙少平的挣扎落泪,为孙少安的坚守动容,被书中滚烫的生命力量震撼得彻夜难眠。如今再读,褪去了年少的青涩与冲动,却更读懂了这部作品穿越时代的重量——它从不是一部简单的励志小说,而是一面照见人性、照亮前路的镜子,是一曲献给所有在平凡中坚守、在苦难中生长的生命赞歌。

《平凡的世界》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以“平凡”为底色,却在字里行间织就了“不凡”的精神图腾。路遥将目光聚焦于黄土高原上一座普通的村落,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为脉络,串联起中国城乡变革中千万普通人的命运。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超凡脱俗的天赋,有的只是在贫瘠土地上挣扎的求生欲,在命运漩涡中不服输的倔强,在苦难磨砺中不褪色的真诚。孙少安为了撑起风雨飘摇的家,放弃青梅竹马的爱情,在砖窑的烟火里摸爬滚打,哪怕几次濒临破产,也从未向命运低头;孙少平不甘于被土地困住人生,带着一身清贫与满腔热爱,从揽工汉到煤矿工人,在繁重的劳动中坚持阅读,在黑暗的巷道里仰望星空。正是这样一群“小人物”,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最深刻的人生哲学:“不惧怕艰辛的人生才是壮美的人生,不屈于逆境的灵魂才是高昂的灵魂。”

书中那句“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在今日读来依旧振聋发聩。当年的“劳动”,是孙少平肩头的扁担、手中的煤镐,是孙少安砖窑里的尘土、田埂上的脚印;而如今的“劳动”,或许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付出,却依然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赢得尊重的底气。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有人渴望走捷径、寻“躺平”,有人在功利的浪潮中迷失方向,而《平凡的世界》恰恰提醒我们: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流的汗,所有靠双手创造的价值,所有靠努力赢得的认可,才是最坚实的“铠甲”。孙少平在煤矿里体会到的“劳动的尊严”,放到今天依然适用——无论是写字楼里的伏案深耕,还是田野间的辛勤耕耘,只要心怀敬畏、全力以赴,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不凡的光芒。

更难得的是,这部作品教会我们如何面对“苦难”与“遗憾”。孙少安与润叶的爱情,终究败给了现实的差距;孙少平与田晓霞的深情,却被一场洪水无情撕碎;秀莲用生命撑起了少安的家,却没能等到好日子的圆满……这些遗憾,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回报,不是所有深情都能圆满,不是所有努力都能顺遂。但路遥没有渲染悲伤,而是让人物在苦难中生长:孙少安没有沉溺于失恋的痛苦,而是把精力投入到砖窑事业,用责任扛起了整个家庭的希望;孙少平没有被失去晓霞的打击击垮,而是带着她的遗愿,在煤矿里继续坚守,活成了更坚韧的模样。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这份对苦难的清醒认知,正是当下年轻人最需要的“精神养分”——面对挫折不逃避,面对遗憾不抱怨,把苦难当作成长的阶梯,把遗憾化作前行的动力,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

有人说,《平凡的世界》写的是过去的时代,与当下脱节了。但我却认为,它的“现实意义”从未褪色。因为它探讨的不是某个时代的特定问题,而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初心?如何在浮躁的世界里坚守本真?如何在命运的无常中活出尊严?路遥笔下的“平凡”,从不是“甘于平庸”的借口,而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那些迷失在平淡中、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而像孙少安、孙少平这样,在苦难中坚守善良,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遗憾中保持真诚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凡”。

重读《平凡的世界》,就像与一位老友对话,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离奇的情节,却用最朴素的文字,照亮了我们内心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地方。在这个追求“速成”“捷径”的时代,它提醒我们慢下来、沉下心,相信劳动的价值,敬畏努力的意义,珍惜身边的温暖;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它给予我们直面苦难的勇气,坚守初心的定力,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创造不凡的力量。

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洒在书页上,那些熟悉的人物仿佛依旧鲜活——孙少平在煤矿的灯光下读书,孙少安在砖窑前规划着未来,润叶在田埂上望着远方……他们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文字,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刻进了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记忆里。愿我们都能如《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一般,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热爱,在风雨兼程中保持真诚,用劳动书写尊严,用努力点亮人生,活成自己生命里的“英雄”——因为真正的不凡,从来都藏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平凡日子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